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楊凱
濟南南部山區金剛纂村11年開山辟路,如今鄉村振興中再探致富路——
開山“金剛纂”再鼓“愚公志”


■編者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愚公移山》是見于《列子·湯問》的一則古老寓言。這則寓言傳承了千年,愚公移山精神也傳承了千年。我們選取位于濟南市南部山區的老典型——金剛纂村蹲點,看看這個“愚公村”怎樣弘揚愚公移山精神,再辟鄉村振興新路。
□ 本報記者 李振
彎彎曲曲的盤山路,探向大山深處。路旁的山楂樹上,飽滿油亮的紅果掛滿枝頭。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濟南市南部山區錦繡川辦事處的金剛纂村,豐收的喜色撲面而來。
“這種大金星山楂鮮吃酸中帶甜,味道特別好。”72歲的果農馬傳會摘下幾顆果子,向來采摘的城里游客自豪地介紹起來。在這片遠離城區的深山溝,種植山果、接待游客已是許多金剛纂村村民的生活寫照。
“好日子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像愚公一樣一錘一锨干出來的。”這位白發老人的話,把我們的思緒帶向這個深山腹地小村的歷史和現在。
立下愚公志——
“老祖宗給了咱這么個地方,咱們不干誰干”
“有女墊了欄,不嫁金剛纂”。金剛纂曾是遠近聞名的窮村。
山楂樹下,馬傳會抬起手臂指向周邊——小村東西北三面環山,早年進出村只有一條兩米半寬疙疙瘩瘩、彎彎曲曲的小路,山楂、梨子賣不出好價錢,用小推車運到一半就顛爛了。
“全村光棍40多個,還有30多個小伙子‘倒插門’去了外村。”說起那段往事,村黨支部書記馬廣業記憶猶新。
1994年,馬廣業新官上任,志氣滿滿,走街串戶向村民征求脫貧致富的點子,沒曾想兜頭一盆涼水潑來。“生在這樣的窮山溝就是受罪的命!”“要是有好辦法,老祖宗早就把窮趕跑了,哪會輪到我們!”
看著老少爺們一個個低垂的腦袋,當過民辦教師,也外出做過生意的馬廣業,摸準了金鋼纂村發展的關鍵點:要想富,先修路;要修路,先得鼓起大伙兒戰天斗地的信心。
“不干就沒盼頭、沒出路。老祖宗給了咱這么個地方,咱們不干誰干!”關鍵時刻,黨員先上。馬廣業帶著全村黨員干部,用一個冬天修成2個蓄水池和揚程800米的提水站,告別人畜飲水難,讓村民看到自己雙手蘊藏著的力量。全村老少爺們的勁頭,一下子鼓了起來。
趁熱打鐵,他請來工程師勘探,從理論上證實了打通北嶺、修公路直通濟南城區的可行性。
“你多大?”勘探工程師問馬廣業。“36。”他回答。“準備干到46吧。”專家的話沒有嚇倒他。
“開山辟路確實難,十年不行,就二十年,這一輩干不完,下一輩接著干。就像愚公一樣,早晚能把這大山打通。”在村民大會上,馬廣業把胸脯拍得咚咚響。臺下,一個個拳頭攥起來:“俺們跟著你干!”
“那年11月29日一早開工,原定早上7點半出發,7點20分人就全到齊了。”馬廣業眼睛一紅,修路的隊伍里他推著小車走在最前,身后100多位村民,有老人、有婦女,大家扛大錘、拎鐵锨,緊緊跟隨。
“修路的日子苦啊!”馬傳會說,冬天開工,大伙兒的手又受震又受凍,裂開一道道口子,卻沒人喊疼。大年三十一直干到中午十一點,才收工下山,回家過年。
“大家的勁頭兒足啊!”馬智業是當時第五村民小組一分組的組長,帶著一隊五六十歲的老太太。“裝車、推車、搬石頭,婦女們干的都是壯勞力的活兒,裝滿石頭的獨輪車二三百斤,推起來就走。”
金剛纂人一錘一锨鋪就著出山之路。1995年底,他們填平了長80米、寬2米、深5米的山溝;將1530米長、5米高的石梁劈下;完成了長1930米、路基底部寬10米、路面寬8米的硬石路基鋪設。1996年,下落36.7米的劈嶺工程實施定向爆破。到2005年工程全部完工時,金剛纂人累計出義務工40萬余個,動用土石方30余萬立方米,把北去濟南城區的路程從50公里縮短了一半。
金剛纂人一斧一鑿雕琢重塑著自己的精神脊梁:過去自怨自艾、不敢想不敢干的金剛纂人,昂起了頭、挺起了胸,憑著老黃牛一樣吃苦耐勞、滾石上山的韌勁和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的耐力,克服了前進路上的困難!
擰成一股繩——
“辦成事要發揮群眾智慧,依靠群眾力量”
路通了,人來了。藏在深山的金剛纂村,掀開了鄉村發展新篇。
這些日子,本該參加全國勞模療休養活動的馬廣業一直沒離開村里的工地。“去年景觀和配套建設因為疫情耽擱了一段時間,今年春天重新開建,一天也不能耽誤。”他帶記者來到了村南的葫蘆灣景點,環灣200米長的花崗石欄桿和360平方米的石板路面、從老泉引來的泉水匯聚成的10個小水塘、形似蒙古包的模塊式民宿房、1500平方米的停車場、十二生肖打卡點,都是在這半年加班加點完成的。
不只是他,村民們也行動起來。“趁著還能活動,給村里再留點兒啥。”73歲的老石匠馬現元在塘邊叮叮當當地整修石塊,與他一道的,還有同是“70后”、參加過當年劈山修路的村民楊圣春和馬現泉。
“大伙兒的事情大伙兒辦。”楊圣春說,從修路那會兒起,金剛纂人的心就擰成了一股繩。“幾歲的娃娃干,80歲的老頭兒干,就是在濟南城區上班的周末也回工地干。”他回憶,當時就連身體殘疾的村民趙富東也來了,干不了重的,他就搭個窩棚住在山上看工地,除夕夜也不肯下來。大年初一叫他回家吃餃子,他死活不肯下山,說“路不通,吃啥也不香”。
一條路讓村兩委班子認識到了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重要性,也讓村民嘗到了團結才能進步的甜頭。金剛纂村遇事多商量,人人關心參與村中事的清正風氣,從此遠近聞名。
“村里要干什么事,村兩委研究后必須提交村民議事會討論,充分發揚民主。”村黨支部副書記馬軍業說,30個村民代表無償議事,議事結果第一時間向村民公開,贏得了村民信任。
“所有政策村干部帶頭執行,不能讓老百姓戳脊梁骨。”村主任馬素平說,當年修路時所有人的出工記錄全部記在工分本上,不夠工作量標準的,村干部帶頭補。
沒人甘當村子發展的旁觀者。為了保證水質,村里的旱地水窖需要加裝沉淀池,常規方法是水泥沙土就地拌料就地砌建。可水窖分布廣,光建筑物料運輸就是個麻煩事,于是馬廣業找到在外搞建筑的村民馬現金。馬現金二話不說答應下來,幾經研討設計拿出了新方案——預先澆筑制作沉淀池,安裝時直接將其放在挖好的坑位上即可。現在,遍布金剛纂山嶺的近800個旱地水窖基本都安裝了馬現金制作的沉淀池。
為了方便村民維護農作物,這些年金剛纂村陸續修建了總長3000多米的生產路,占用了60多戶村民的耕地,村兩委帶頭騰地整地,村民沒有一句怨言。“辦成事要發揮群眾智慧,依靠群眾力量,只要班子帶頭,村民支持,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馬廣業說。
一代接著一代干——
“認定了目標,就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修路難,致富更難。”這是馬廣業這些年帶領金剛纂人想方設法謀富裕的深切感受。
長毛兔喂過,林下雞養過,茶樹菇種過,但終因市場、政策、產量等原因宣告失敗。當上過,虧吃過,馬廣業還是不認輸:“11年修路經歷中我們學到了一條——干事不能怕跌跟頭,認定了目標,就要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正如他在村兩委會上說的,致富路上任務少不了,困難少不了,更需要金剛纂人發揚愚公精神,攻堅克難,把鄉村振興藍圖繪到底。
一年又一年的探索嘗試,金剛纂村山區特色種植的思路慢慢清晰起來:跟平原地區追求規模效益不同,山區發展種植業必須走精品路線,種植模式要綠色,并且契合至少未來五年的市場發展需求。
“村里引進的旱地越夏西紅柿是個好品種,一咬一口沙瓤,不打藥、只施農家肥,價格比普通西紅柿貴一兩元也不愁賣,城里客戶訂蔬菜禮盒指明要它。”種植戶馬守柱說,不過種第一茬時裂果落果一片,后來經過農技專家指導才知道,新品種喜陰涼,水不能大、溫度不能高。幾經實踐摸索,現在村里的山溝里、山腳下合適的地塊幾乎都種上了旱地越夏西紅柿,總數達到了1萬株左右。
路子越蹚越寬闊,前景越來越明朗。金剛纂村有種梨樹的傳統,村民熟悉梨樹的種植栽培和蟲害防治。在此基礎上,馬廣業帶領大家引進了一年三季結果的高產梨種——秀豐梨。“去年村里近百畝秀豐梨的產量達到了8萬斤。”馬廣業說,村里正考慮建設加工車間,把秀豐梨做成單獨包裝的真空蒸煮梨,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提高特色種植的附加值。
金剛纂村闊步向前的隊伍中,“新愚公”正在入列。
最近,30歲的劉靜結束了城里打工的生活回村了。劉靜在外也體驗過農家樂、民宿,她覺得論自然風光金剛纂不比其他地方差。“那么高的嶺都挖得透,俺村鄉村旅游也一定能搞好。”劉靜計劃開個自媒體賬號,通過互聯網向外面的世界介紹金剛纂的綠水青山、風土人情。第一條她就打算說說這條“愚公路”,讓城里人感受一下金剛纂人的精氣神。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楊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