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魏俊怡
責任編輯:張帆
縣學文廟里傳道解惑,方寸舞臺上演繹經典,村居社區中與群眾面對面座談。
2023年以來,平陰縣文化和旅游局深入開展傳統文化理論宣講工作,組織文化名家深入社區、鄉村,創新探索“文化+”宣講,重點聚焦隊伍建設、宣講陣地、形式創新,開展不同形式的文化宣講活動,以文化人、以理育人,讓黨的創新理論浸潤百姓心田。



著眼服務群眾建隊伍 促進理論宣講專業化
縣文化和旅游局準確把握不同群眾思想特色和接受程度,立足“本土化、專業化、特色化”,發揮縣、鎮(街道)、村居(社區)三級聯動作用,建立健全平陰“玫好平音”傳統文化宣講隊伍。一方面開展宣講活動,選拔優秀宣講人才。聘請翟恒民、周廣海、侯金生等5位在傳統文化領域研究深入的退休老同志作為傳統文化特邀宣講員,在全縣非遺傳承保護、文化文藝等領域遴選近100人充實傳統文化宣講隊伍,形成高標準、多層次、寬領域的宣講員梯隊。每月廣泛開展家風家教、儒家思想、廉潔守法、文物保護、孝老愛親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開展宣講活動40余場,精心推選優秀宣講員參加全縣“強國復興有我”百姓宣講比賽、濟南市首屆普法脫口秀比賽等宣講活動。另一方面強化宣傳教育培訓,提升宣講隊伍素質。采取分級培訓、重點培養的辦法,通過業務培訓、以會代訓的方式,加強對理論宣講員的培訓。先后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其他文化遺產持有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30余場次,非遺傳承人培訓130人次,運用文化館公共文化培訓課堂開展公益培訓100余場次,培訓學員2000余人次。



把握時代脈搏搭平臺 促進理論宣講普及化
縣文化和旅游局按照“群眾在哪里,宣講陣地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則,不斷拓展宣講陣地,打造了“文旅大講堂”“身邊微課堂”“儒學大講堂”“文化公開課”和“云上微課堂”五大課堂。一是依托機關陣地,打造“文旅大講堂”。主要以縣文化和旅游局集中學習制度為基礎,通過邀請學者專題講、黨員干部人人講、實地觀摩現場講等形式,鼓勵全體文旅干部主動上臺宣講,講黨課理論、談文旅業務,營造“百家爭鳴”的濃厚學習氛圍,以講促學、對標找差、破解難題、推動工作,不斷提高全局干部的政治素養、創新思維、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二是依托基層陣地,打造“身邊微課堂”。縣文化和旅游局將宣傳宣講陣地延伸到基層社區村居,組織傳統文化宣講隊深入全縣8個鎮(街道),先后在榆山街道翠屏社區、錦水街道玫瑰苑社區、孝直鎮孝直村等地開展傳統文化宣講,打造群眾身邊微課堂等新型宣講陣地,根據受眾不同需求實行點單式宣講,截至目前,共開展40余次基層文化理論宣講。三是依托公共文化陣地,打造三類課堂。縣文化館運用館內公共文化培訓室,開展書法、繪畫、舞蹈等公共文化培訓輔導100余次,縣博物館在縣學文廟明倫堂開設“儒學大講堂”,深化館校合作,與青少年主題研學相結合,開展“從河而來”“黃河兩岸是家鄉”“叩開文廟大門·沐浴儒學之風”等主題研學20余次,引導青少年更深入地理解儒學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h圖書館依托“平陰圖書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網絡新媒體的傳播作用,創新開展“國圖公開課悅讀世界”“閱讀推廣薦書活動”等線上宣講活動,受眾達2萬余人(次)。打破傳統宣講的時空限制,實現網絡宣講覆蓋到哪里,理論宣傳就跟到哪里,為線上網友獻上既好看又好聽的“文化故事”。



貼近群眾需求活形式 推動理論宣講多樣化
平陰縣文化和旅游局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運用文化文藝演出、非遺展示、閱讀推廣、展陳展覽等活動,探索“理論宣講+ ”創新形式。一方面運用“宣講+文藝”模式。堅持“健康有益、形式多樣、廣泛參與、寓教于樂”的原則,緊緊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挖掘我國傳統文化內涵,編排各類戲曲、小品、相聲、舞蹈等文藝節目,通過文藝演出、民俗文化展示、非遺展演、手造展示、一年一村一場戲、小戲小劇展演,將傳統文化以藝術表演形式帶到群眾中去,讓群眾在享受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受到教育,在春風化雨中傳播黨的聲音。另一方面探索“宣講+展陳”創新形式。利用主題展覽與宣講解說相結合,講好革命故事,傳承紅色文化、廉潔文化、黃河文化,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俗文化,激發群眾的愛國主義情懷,舉辦“吉金青輝—青銅器專題展”“陶啟文明—館藏陶器精品展”“大印藝術學校美術作品展”“黃河岸邊是家鄉”青少年書畫作品展、“楮墨留香·印象平陰”慶“七一”版畫展、剪紙作品展、“學講話促結合 尚勤廉——中華優秀官箴文化展”、從“河”而來-青少年非遺手造作品展等多項展覽20余次,吸納不同群體的受眾達19.07萬人次,其中未成年人4.8萬人次,有力推進了我縣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理論宣講落地開花、講好平陰故事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初審編輯:魏俊怡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