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孟彤暉
責任編輯:張帆
社會救助工作事關困難群眾衣食冷暖。平陰縣社會救助工作緊緊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認真落實民政部關于實施“為民解憂辦實事”民生項目的部署安排,主動作為,創新方法,持續用力推進“兜底解憂暖民心”行動,聚焦民之所需、民之所盼,不斷完善政策制度,健全工作機制,發動社會力量,形成救助合力,以實際行動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為困難群眾兜底解憂。
堅持統籌兼顧,加強政策銜接,形成兜底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合力
為做好各層次社會救助工作,注重抓好集中培訓,確保政策有效落實。組織基層民政干部多次參加學習市、縣專題會議和各類專業培訓,系統學習城鄉低保、城鄉特困供養、臨時救助、流浪乞討救助等各項社會救助政策,讓工作人員進一步加深對社會救助政策的理解把握,提升全縣各級社會救助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精準落實各項社會救助政策,推動全縣社會救助工作無死角、盡落實、更精準、更全面。嚴格要求基層民政干部:一是吃透政策精神。社會救助涉及城鄉低保、臨時救助、特困供養等政策,作為基層具體負責救助工作的同志必須把政策放在第一位,要學透、吃透、用透,才能運用到工作中去,對近年來國家和省市出臺的各項社會救助制度要做到了熟于胸。要弄清楚城鄉低保、特困供養、臨時和慈善救助等社會救助政策的精神實質,不斷提升自身政策業務水平和為民服務能力,打牢依法救助的基礎。二是增強服務意識。堅持秉承“把老百姓的事時刻放在心上”的民政核心價值理念,工作開展過程中要有愛心、同情心、熱心和耐心,增強服務意識,轉變作風,以大愛之心去體會老百姓的困難,以情同手足之親去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以刻不容緩之急去為老百姓分憂解愁,按照社會救助規范化管理的要求,把工作做細、做實,將“解真困、救急難”真正落到實處,把困難群眾的民生底線兜勞兜實,讓弱勢群體共享我縣發展成果和改革紅利。三是樹立廉潔意識。社會救助工作人員代表黨和政府的形象,服務的對象是弱勢群體,管理的是“救命錢”。要正確看待自己手中的工作權力,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積極為困難群眾謀利益,絕對不能以權謀私,要堅決杜絕索拿卡要、推諉拖延、敷衍了事等行為,絕對不允許發生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的行為,要不斷加強廉潔從政意識,自律自省,不徇私情,履職盡責,讓黨和政府放心,讓困難群眾滿意。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維護困難群眾基本權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困難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前提,社會救助體系是困難群眾的“最后保障線”,通過解決好孤、老、病、殘、幼、貧等生活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問題,實現調節和減少社會矛盾,消除社會不穩定隱患,對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保持長治久安,實現社會諧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一是進一步提高救助標準。今年以來,縣民政局立足民政工作,落實各項社會救助制度,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工作水平持續提升,根據《濟南市民政局濟南市財政局關于提高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的通知》(濟民發﹝2023﹞1號)文件要求,確定自2023年1月1日起,提高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995元/月提高到1045 元/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人770元/月提高到814元/月。按照差異化服務原則,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分為三檔,全自理標準由每人255 元/月提高到每人281元/月,半護理標準由每人424 元/月提高到每人466 元/月,全護理標準由每人847元/月提高到每人932元/月。二是開展“沉浸式走流程”活動。組織工作人員以辦事人“第一視角”開展“沉浸式走流程”活動,到基層深入排查群眾辦事難點、痛點、堵點,積極建言獻策,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認真梳理社會救助各類審批事項、申報材料、辦事流程、制度機制,依托“愛山東”App和山東數字民政系統,優化線上事項拆分、事項材料、辦事流程等內容,實時監控、按需回查,切實將方法措施、責任壓力傳導至管理“末梢”。三是不斷完善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由鎮(街道)統籌做好本區域困難群眾主動發現工作,村(社區)實行網格化管理,由各村(社區)的貼心助手,定期巡查、及時發現、主動報告,第一時間按照程序進行辦理,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救助。組織各鎮(街道)對救助家庭開展定期核查,依據政策及時調整保障類型和救助金檔次,確保各項救助政策落實到位,切實維護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權益。認真落實“四不摘”政策、低保政策和臨時救助政策,保持低保幫扶政策平穩,對建檔立卡享受扶貧政策戶重點低保政策幫扶。根據《關于低收入人口認定和信息監測的通知》文件,加強低收入人口(特困供養人員、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易返貧致貧人口等)的重點監測,與縣直行業部門提供相關救助數據,開展信息共享與數據比對,為相關部門、單位和社會力量開展救助幫扶提供支持,為困難群眾申辦社會救助提供方便快捷服務。四是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為真正實現少跑快辦的貼心民政服務理念,平陰縣民政局積極推進社會救助政策“掌上辦”“指尖辦”工作,在各村(社區)長期公示欄張貼救助政策二維碼和“愛山東”APP二維碼,助推救助政策“碼上辦”。困難群眾不方便到鎮(街道)社會救助窗口辦理救助申請時,可直接掃描“愛山東”二維碼下載APP小程序進行辦理,根據提示填寫基本信息及困難狀況,進行自我評估及業務申請、辦件查詢等。后臺工作人員會及時按程序開展調查核實、審核審批等工作,符合條件的對象就能及時納入救助保障范圍,真正實現“線上融合、碼上辦理”,打通幫困救難“最后一公里”。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突出問題,回應群眾關切,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始終,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一是多措并舉讓救助更“溫馨”。通過提高社會救助標準、優化“單人戶”低保政策、開展低收入人口認定、調整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等舉措,著力提升社會救助制度的可行性,把更多的邊緣困難人群納入社會救助范圍。二是大數據比對讓救助更“精準”。線上充分發揮社會救助信息平臺作用,開展數據比對工作;線下發揮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作用,由縣民政牽頭組織鄉村振興、教育、醫療、人社、殘聯等有關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通過數據信息對比,研判疑似需救助對象,“有的放矢”反饋給所在鎮街道進行核實并落實相應救助幫扶政策,讓數據信息“先動起來”,有效解決了基層人力不足、排查效率不高的問題。三是全面復核落實救助更“規范”。結合各級反饋的數據,利用全面復核的時機,嚴格按照“每戶必入、 入戶見人”的工作原則,全面進行入戶走訪,提升社會救助工作的規范化管理水平,切實做到精準救助。四是開展陽光救助。實行陽光操作,接受群眾監督,將“公開、公平、公正”貫穿于整個工作的全過程,堅決避免人為因素出現上訪,真正做到“雪中送炭”,把好事辦好。


堅持激勵機制,鼓勵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人員 “敢于干、勇擔責”
在審核確認和監督管理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和臨時救助對象,認定低保邊緣家庭和因病致貧重病患者,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等社會救助工作中,對秉持公心、履職盡責但因客觀原因導致工作出現失誤偏差的社會救助經辦人員,應當依法依規予以免責或減責。為加強社會救助工作規范化管理,激勵基層民政干部擔當作為,聯合縣紀委出臺《關于建立完善平陰縣社會救助工作容錯免責機制的通知》。《通知》從適用對象、適用情形及工作措施等方面對社會救助工作容錯免責進行了規范,在鼓勵改革創新、維護公共利益和人民利益等方面,對容錯免責進行明確規定。堅持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對故意和過失、因私和為公、違規和試錯等區別對待,嚴明容錯糾錯紀律。通過構建正向激勵機制,鼓勵社會救助戰線上的干部職工積極主動作為、勇于擔當,消除干部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后顧之憂,堅決把握住紀律和法律兩條不可逾越的底線,堅持有錯必糾、有過必改,幫助敢于擔當的干部和基層民政人汲取教訓、改進提高,讓他們放下包袱、輕裝上陣,給敢想敢干者吃下“定心丸”,為社會救助工作有序開展注入“強心劑”。 “出臺《社會救助免責清單》,是貫徹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把干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重要要求,建立社會救助容錯糾錯機制,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的實際舉措。《社會救助免責清單》既堅持問題導向,解決不擔當、怕追責的問題,又恪守原則底線,堅持寬容不縱容的政策導向,更注重可操作性,便于基層把握和運用。

堅持抓好基層社會救助服務水平,不斷創新基層救助管理經驗
加強社會管理及其創新最重要、最直接的陣地在基層,只有打牢基層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座大廈才能牢牢矗立。基層創新工作管理應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機制。基層黨委政府是加強社會管理及其創新的主體和主導力量。一方面,以加強考核為“指揮棒”,制定和完善社會管理及其創新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這項工作占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目標管理考評的比重,充分激發各部門、各單位做好這項工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以加大投入為“助推器”,加大對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工作的保障力度,在人、財、物等各方面加大投入,并且更多地投到各村組,努力夯實基層組織、壯大基層力量、整合基層資源、強化基礎工作,保證有人做事、有錢辦事。

二是化解矛盾。把化解矛盾作為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依托基層綜治工作中心建設,實行矛盾糾紛大排查,完善大調解機制,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進一步推動矛盾糾紛“大化解”。開展以“每周一走訪、每月一約訪、每季一查訪、每年一評訪”為主要內容的“四訪”活動,組建村居“民情巡訪理事會”,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及時把各類問題解決在基層、消化在基層。三是改善民生。進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為群眾辦更多的好事、實事;進一步加大就業、創業幫扶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的征繳和管理,不斷完善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生活救助、社會互助、法律援助等社會救助體系,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著力解決當前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基層群眾。四是發揮職能。要充分發揮基層社村居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調解工作,離不開法制宣傳,我們應立足居民利益無小事、務實高效的原則,積極深入到村居群眾當中,及時給受助群眾提供法律幫助和咨詢。同時加大與派出所、司法等部門的聯動援助力度,充分建立和發揮社區法律服務作用,依托社區法律教育宣傳的平臺,開展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活動。


堅持品牌創建,打造“社會救助+慈善+社會組織+社工服務”新模式
近年來,在牢牢兜住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底線的同時,更著眼于滿足困難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聯合縣慈善總會積極探索“社會救助+慈善+社會組織+社工服務”新模式”的救助模式,實行“按需施救”,彰顯社會救助“溫度”。2023年平陰縣重點推出“向陽花開,玫好向未來”——關愛農村低保家庭青少年成長項目和“陌路有你,讓愛回家”助力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回家項目。
“向陽花開,玫好向未來”——關愛農村低保家庭青少年成長項目,是“向陽花開”項目的一個延續,項目以農村低保家庭青少年為主要服務對象,他們的父母因疾病、殘疾、等多種原因,造成家庭經濟收入不高,從而引發孩子自尊心受挫,父母婚姻不協調、失業壓力、教養方式惡化等問題,尤其是青少年,他們在身心發展、受教育、與父母溝通、實物支持等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青少年是富有創新意識、行動力強的群體,對社會的整體進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項目組通過社會工作的服務與補充,利用節假日,開展小組和個案活動,以我們的節日為時間軸,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關愛的同時,激發他們內在的潛力,引導、鼓勵他們吐露心聲,為青少年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陌路有你,讓愛回家”項目主要圍繞解決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尋親難、心理修復難、行為矯治難和工作人員專業性不足等現實問題,聯合社會組織,有效統籌鏈接相關資源。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開展心理疏導和精神慰藉服務。通過個案、小組工作方法,讓他們感受到尊重與愛的同時,引導他們克服自私自卑心理,學習和睦相處,適應集體生活。通過開展祝福新春、致敬清明、粽香端午、真愛七夕、濃情中秋、趣味重陽等小組活動,個案輔導,喚醒他們家庭親情記憶,尋找回家之路的蛛絲馬跡。離家三年的廣東省茂名女子,在項目組的引導下,從開始不說話,到說兩三個字,再到后面正常回答工作人員問題,從她的只言片語中,幫她找到了家,并成功送返。

通過開展活動,探索出“1+3+2+N”服務模式,“1”即搭建一個平臺,通過全程監測和指導,組織志愿服務力量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專業服務隊伍,共同開展社會救助類的活動。“3”即采用社會工作的三大主要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綜合運用不同的方法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2”即提升個人和團隊的能力,通過開展活動,著重提升服務對象個人和團隊的能力情況,不僅讓他們在生活上得到保障,更多的是精神上服務,增強他們的自信,調節其心態,緩和心理壓力,增強抵御外來干擾的能力。“N”即代表多種社會力量,活動開展過程中,注重資源整合,引導多重社會力量主動參與、志愿者主動服務。

下一步,平陰縣將進一步認真貫徹國家和省市社會救助相關要求,落實全國兩會審議通過的重要文件和做出的重要部署給社會救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圍繞兜牢民生底線,加快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特殊困難群體社會福利制度,完善慈善事業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凝心聚力,充分發揮好民政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的兜底保障作用。
(通訊員 蘇紅其 任君意 孫惠柱)
初審編輯:孟彤暉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