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就業、出行、看病、求學……看似尋常,卻關系著百姓切身利益。
2023年,各區縣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回應群眾期盼,在就業、交通、教育、養老等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民生領域發力賦能,用實干實績交出了一份溫暖厚實的民生答卷。
聚焦“暖”字
用“微力量”成就“善事業”

天橋區北坦街道北關社區春舒棉被制作隊的大姐們正在“飛針走線”。
“唐姐,我的被子做好了沒?”
“好嘞,現在就給你裝好,暖暖和和過大年!”
“行,我這就把錢捐到咱們社區慈善基金里!也為咱們社區添份力!”
歡聲笑語,其樂融融。近日,在天橋區北坦街道北關社區“北關姐姐”工作室里,春舒棉被制作隊的大姐們正穿針引線,有口皆碑的志愿服務不僅為轄區居民提供了舒適安全的貼心服務,更重要的是將籌集的資金直接納入社區慈善基金中,通過“慈善、自治、互助”的方式破解社區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小急難”問題,用“微力量”成就“善事業”,以“小基金”樹立“大口碑”,進一步提升民生服務的溫度和社區治理的熱度。
2023年,北坦街道堅持在發展中助力民生服務提質升溫,聚焦不同群體需求,解決民生保障難題,重點圍繞養老、助餐、助殘、就業等問題,通過推行社會救助“三主動”機制、開展兒童福利“五全服務”等舉措,落實低收入認定、高齡津貼、雙擁優撫、慈善公益等各類惠民政策,開展“慈心一日捐”“首屆中華慈善數字公益節”等活動,累計走訪救助困難群體370余人次,發放慰問金、慰問品等合計23萬余元。北關社區成立全市首個社區慈善基金,以典型引領實現街道、社區慈善基金全覆蓋,進一步加強對困難群體、重點人群的兜底服務。
同時,北坦街道加快構建“五社聯動攜手互助”互助保障體系,組織社工站圍繞社會救助、養老服務等六大領域開展服務活動190場,服務1132人次,搭建社區互助交流平臺,為基層治理賦能增效。圍繞街道、社區民生實事,優化公共養老服務供給,提升濟安長者助餐點和北關“長者食堂”,讓轄區內老年人享受健康便捷的用餐服務。創建全區首個“安頤·如意”街域養老服務品牌,推動優質養老資源向“周邊、身邊、家邊”聚集,提升轄區群眾幸福感、安全感。
快遞“坐”上公交車
送到村民家門口

濟陽區快遞員正在對快遞進行統一分揀。
上午10點,在濟陽舜達公交公司,駕駛員王師傅協助快遞員一起,將打包好的快遞包裹麻利地放進公交車,1小時后這些包裹就可以到達它們的主人手里。這是濟陽區發展“客貨郵”融合模式的一個縮影。通過這種模式,每天有3000多件快遞“坐著”公交車,被送到轄區各個鄉村服務點。
農村快遞是現代物流體系的末端環節,一頭連著消費品進村,一頭連著農產品進城,關系億萬農民的生產生活,是重大民生工程。針對消費品進村難和農產品外運難問題,以及公交、快遞公司遇到的運營困境,濟陽區積極整合資源,探索農村客運、貨運、郵政快遞融合發展新模式,全力構建覆蓋城區、街道(鎮)、村居的三級物流體系,以“小快遞”撬動“大融合”,統籌解決群眾出行、物流配送、寄遞服務三個“最后一公里”問題,切實增進民生福祉。
快遞進村全覆蓋,寄遞服務零距離。該區從群眾關心的寄遞物流入手,與超市、文化站點等商家合作,建設集電商服務、益農信息、快遞服務、金融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村級物流網點536個,郵件投遞也由原來2-3天變成當日或次日達,有效解決群眾取快遞、寄包裹、銷售農特產品等難題,實現“人在家中坐、快遞到門口”“不出村里頭、產品就運走”。
多家快遞同配送,統一分揀效率高。濟陽區在全市率先建成集快遞共配、電商直播、金融普惠、鄉村培訓等于一體的6家寄遞物流共配中心,由政府主導、郵政公司牽頭,集合10余家快遞企業入駐運營,有效解決物流中轉慢問題,全鏈條促進快遞業務降本增效。
包裹“坐”上公交車,交郵聯運促振興。針對公交客流量持續走低、公交運營面臨入不敷出等難題,濟陽區立行立改、精準發力,組織職能部門、街道(鎮)、郵政公司等,研究提出利用城鄉客運閑置運力發展客貨郵合作,帶動了客運轉型發展和鄉村振興,也推動了郵政快遞與客運企業走向雙贏。
家門口養老新生活
承包老年人“滿分幸福”

歷城區唐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內充滿了老人的歡笑聲。
“走啊!去養老服務中心!據說今天有社工在那兒搞活動……”近日,歷城區唐王街道唐東村的老人們呼朋引伴,一起前往唐王街道剛建成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2023年9月,唐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掛牌運營,成為唐王街道最大的綜合養老服務場地。這座建筑面積近1100平方米的2層小樓,正源源不斷服務來自街道各村的老人們。
一進入唐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二樓,便能聽到老人的歡笑聲、閑聊聲交織在一起。康養室里,護工正為老人艾灸、推拿;文娛室里,老人們抄起撲克、麻將、象棋“戰”成一團;就業指導室里,護工正為老人、殘疾人帶來就業指導課程,幫助有需要的群眾開拓經濟來源……各個功能室里,老人正“組團”享受服務中心的康養、文娛服務,感受著這處新建成的服務中心帶來的便利和歡樂。
“我們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經常開展各類幫助老年人生活的活動。”唐王街道養老服務負責人介紹,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還多次與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社工站、衛生院聯合開展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各色服務,幫助老人歡度晚年。
截至2024年1月,唐王街道農村幸福院數量達到33處,其中,30處幸福院已經正式投入運營,正不斷為農村老人提供助餐、娛樂等服務。
各村幸福院自開院以來,還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與街道、村志愿服務隊聯動,除每周固定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外,還與各單位聯合開展義診、義務理發等服務,贏得了村內老年人的廣泛贊賞。
“我們經常來村里開展活動。”社工蘇曉剛剛和伙伴帶領老年人打了兩套八段錦,在冬季用強身健體的方式幫助老人提高免疫力。
現在唐王街道各村的幸福院里配套設施齊全,老年人在本村就能享受健身、棋牌等娛樂項目,各類文體活動“變著法”地送到家門口,有效地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小事不“小”
群眾滿意就“好”

平陰縣住建局對堵塞的污水管道進行疏通。
“縣城南門路瑪鋼廠東側有污水外溢,快安排人過來看看什么情況吧!”接到居民電話反映,平陰縣住建局立即派人前往現場查看,發現污水外溢為建筑施工單位沖洗泥沙、磚石堵塞污水管道所致。找到原因后,該局第一時間協調投入資金2.6萬元,對堵塞的污水管道進行了疏通,并新裝兩個檢查井以便后期維護,消除了影響居民出行安全的不利因素。
“縣實驗中學和東三里小學門前道路無人車分流,亂停車現象嚴重,上下學易交通堵塞。”縣住建局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聯系駐地街道、交警和東三里小學召開現場辦公會,制作安裝道路路牌,設立非機動車分流護欄100余米,規范校車上下學停車點,規劃臨時停車位,設定臨時停車時段,對上下學各個時段的社會車輛停放進行規范,有效解決擁堵難題。
“小區北區沒有非機動車停車位劃線,電動車停得很亂。”在了解到嘉瑞銘城北區缺少非機動車停車位劃線這一情況后,縣住建局立即聯系工程施工隊伍對小區樓宇前非機動車停車位進行規劃,并對非機動車停車位進行劃線,對已經磨損嚴重的消防通道及主干道標線進行了重劃,規范小區停車秩序,小區形象煥然一新。
除了傾聽問題、解決問題,縣住建局主動解決社區周邊的空中“飛線”問題,更是贏得不少市民點贊。結合南門路道路提升改造,增建200余米線纜入地管道建設工程,協調各通信管線權屬單位,對南門路瑪鋼廠4棟宿舍樓墻體外常年存在的廢棄光纜進行剪除,空中“飛線”再也不見蹤影。
同時,新建雨水和污水管線,收集道路兩側地塊及路面雨水、承接上游萬商城的污水,由西向東接入玫瑰路雨水和污水系統,有效緩解了汛期黃石河的泄洪壓力,對提升西南部片區交通基礎設施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提質、擴容、創品牌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商河縣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每天上午11點20分,濟南市商河縣春暉實驗學校門口,十輛可愛的“大鼻子”校車整齊排列等待,孩子們則有序上車。車輛照管員一邊登記上車學生姓名,一邊幫助孩子們系好安全帶。
這是商河縣加快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一個縮影。
2023年,商河縣扎實推動“教育強縣”建設,以“育名師、創名校、鑄名牌”三名工程為抓手,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六大行動,“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篤信好學、為人師表,守正創新、共鑄品牌”的商河教育新生態正逐步形成,全縣教育事業呈現出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2022年,商河啟動教育強縣二期項目建設,總投資10.2億元、總建筑面積15.6萬平方米,設置學位6600個、床位7200張、餐位6844個,今年將全部建成投用,屆時將完成初中進城及小學集中工作目標,教育強縣布局調整目標將全面完成,該縣教育辦學條件將邁上新的臺階。
為加大學位保障力度,該縣大力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持續優化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實施校舍建設類和設備購置類項目157個,不斷改善城鄉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學前教育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4.64%,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65.81%,提前完成省市縣“十四五”學前教育任務目標。
同時,該縣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充分發揮“孔子學堂”優質品牌資源優勢,標準規范建設孔子學堂,截至目前已獲批35所。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以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為重點,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目前,全縣39所學校開設“非遺進校園”項目22項,其中商河本地非遺項目12項,17所學校將“鼓子秧歌”作為進校園項目,京劇、武術、書法等非遺項目也正在蓬勃開展。
商河便民服務更有溫度,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全流程“網上辦”“掌上辦”,實現家長報名“零跑腿”“零證明”;堅持落實“雙減”政策和開展課后服務相結合,既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又解決家長后顧之憂。教育資助更可持續,建立健全“獎、貸、助、補、免”全方位資助體系,每年投入資金2600余萬元,資助家庭困難學生3萬人次,全縣無一名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失學。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