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美顯
智慧社區、智慧物業、智慧平臺……近年來,濟南市各區縣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化新路徑,從精細管理、多方發力、民生導向等方面入手,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動能,助力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水平。
東關街道智慧防汛平臺。
筑牢“智慧防汛”屏障
發揮科技化優勢
為進一步激活城市基層治理活力,歷下區東關街道從“小”處著手,從“實”處發力,堅持“黨建引領在一線、問題解決在一線、共商共治在一線、特色服務在一線”,將群眾需求作為工作方向。
每月26日是項目經理“接待日”,在這一天,東關街道會組織社區、物業服務企業主動靠前解決小區業主訴求。針對居民反映的長南、東倉在汛期容易發生內澇的問題,街道迅速響應,結合轄區地勢特點,立足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細抓實各項防御措施,切實筑牢“安全堤”、打好“主動仗”。在強化監測預警和險情處置方面,街道尤其注重發揮技防作用和專業優勢,加強安全巡查與值班值守,全力提升防汛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技術手段全時監控,把牢防汛前端關口。水文監測預報是汛期防御的“尖兵”和“耳目”,街道充分運用高清攝像頭、智能傳感器、物聯網終端等智能設備,對歷山路與花園路交叉口、黃臺南路和山大路交叉口等易積水區域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堅決把牢防汛抗澇前端關口。
整合資源聯合預警,減少汛期災害損失。依托綜合治理電子監測與值班值守功能,東關街道創新實施“系統報警+實時叫應”雙保險、雙回路的調度布防工作機制,確保一旦發現險情第一時間預報,最大限度減少汛期災害損失。
上下貫通嚴防死守,高效發出汛期預警。嚴格汛期領導帶班制度,特殊天氣主要負責同志主動靠前指揮,確保一旦遇到險情,能夠及時高效應對處置。要求各網格員、樓長在發生險情后,及時通過電話、視頻、大喇叭、敲門等方式向居民發出預警,切實解決預警叫應落地“最后一米”問題。
雨聲就是哨聲,防汛就是責任。下一步,東關街道將繼續為防汛工作注入更多智慧與力量,用科技為居民撐起“保護傘”。
濟陽區居民正在使用智慧門禁。
推進“智慧社區”建設
賦能數字化轉型
近日,家住濟陽區濟北街道新元社區禧福鳳凰城三期的居民驚喜地發現自家小區“刷臉”就能進出,“智慧門禁太方便了,不用鑰匙、不用刷卡,一刷臉,小區門就自動打開了。”
近年來,濟陽區積極推進黨建引領物業數字化轉型,科技賦能“智慧社區”,走出一條從“傳統管理型社區”向“數字服務型社區”轉變之路,呈現出滿滿的“智慧范兒”。作為濟陽智慧社區試點之一,濟北街道新元社區禧福鳳凰城三期采用了天翼智慧社區平臺,該平臺由居民移動端、物業服務端、政府監管端3個交互端組成。
居民移動端具備智慧門禁、訪客授權、在線報修、物業繳費等功能,借助數字賦能,可實現“數據多跑路、居民少跑腿”的新型社區治理模式。
物業服務端具備物業服務、視頻監控、智能監測等功能,可對電動車充電車棚進行實時監控、對高空拋物行為進行高清捕捉、對水域入侵占用消防通道等行為發布警告信息,助力突發事件預防與追溯,切實提升物業服務的“質”與“效”。
如今,在社區通過智慧大屏,不僅可以了解小區基本信息及對外展示,同時也能對物業處理居民報事報修情況進行監督,甚至還可以通過AI智能監控,對重點人員和特殊群體進行監控或關注,警告信息可及時推送至社區網格員手機,便于社區快速掌握一手事件情況。
此外,新元社區還借助紅色物業深耕社區治理深度、利用數字賦能提升物業服務覆蓋精度,在創新發展和柔性發展中,不斷校準社區治理中精細管理、精準服務的坐標,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構建和諧社區。
據悉,今年該社區獲評“泉城紅色物業”星級社區、長田物業獲評“泉城紅色物業”星級企業、禧福鳳凰城小區獲評“泉城紅色物業”星級小區,實現了“政、業、物”三方互動發展、良性促進。
下一步,濟陽區將“由點及面”,繼續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功能,完善智慧社區安全防范體系,提高安全事故防范能力,努力為轄區居民提供更加便捷、舒適、優質的生活環境。
醫護人員到老人家中檢查身體情況。(李冬陽 攝)
探索“智慧養老”模式
提質智能化服務
“年紀大了就怕突然有個什么事,照顧不了自己,孩子們也趕不回來,一個人住每天都擔驚受怕。”一早醒來,天橋區工人新村南村街道獨居老人劉女士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兒女又不在身旁。
情急之下,劉女士用街道安裝的智能呼叫系統聯系了工作人員。沒過多久,工作人員來到家里,將劉女士送往醫院進行檢查。所幸身體并無大礙,劉女士拉著工作人員的手說:“多虧安裝了這個呼叫系統,有了這高科技,心里踏實多了。”
該街道轄區老舊開放式小區居多,60歲以上老年人多達6919人,其中80歲以上老年人788人。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街道全面探索以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為主的嵌入式智慧養老新模式。
緊急響應,探索聯絡中的智慧養老。街道建立獨居空巢老年人關愛探訪機制。為社區8戶空巢老人免費安裝智能報警設備,包括智能攝像頭、手動報警器、煙霧探測器、人體活動探測器。社區中心接警平臺接收用戶報警后,系統平臺自動啟動視頻聯動,社區工作人員可以第一時間查看報警老人家中現場情況。在平臺接警的同時,社區網格員和老人家屬會收到短信以及電話提醒,保障空巢老人居家安全。
便捷就餐,推廣舌尖上的智慧養老。2023年8月,該街道長者食堂正式開餐。考慮到老年人“支付難”的問題,街道堅持“普惠+優待”,通過人臉識別等智慧手段“秒享”“個人消費+政府補貼”優惠就餐。居民辦理助餐補助信息登記,得到后臺信息認證后,無需填表、無需身份證等任何證明,只需簡單刷臉,就可以在全市任何一個助餐點就餐,享受政府限價套餐基礎上的再優惠。
精細管理,實現動態化的智慧養老。該街道依托智慧化網格服務平臺,以網格為單位定期走訪,動態更新轄區老齡人口信息,實時鏈接642處遍布樓院、道路的360度視頻監控,對轄區進行即時性、全時空、全要素監測,更快地識別、預防風險,有力提升街道平安建設和養老護老服務水平。
一直以來,南村街道以“智”促“治”,積極探索智慧養老新模式,借助智慧化手段為養老服務提質增效。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獲評濟南市首批示范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榮譽稱號。下一步,街道將持續探索“系統+服務+終端”的智慧養老服務模式,讓轄區老年人享受貼心服務,切實把“暖心”又“暖胃”的民心工程落到實處。
商河縣白橋鎮利用大數據開展視頻連線。(張群 攝)
搭建“智慧服務”平臺
加碼數據化管理
“蒜薹采收結束后,要注意給大蒜綠葉噴施肥料,保證葉片充足養分供應,使葉片更長時間進行光合作用,為大蒜提供養分,如使用鉀肥和尿素水溶液進行噴施……”在商河縣白橋鎮三董新村,一場別開生面的大蒜種植管理培訓在村委會辦公室舉行,來自附近村的100多名大蒜種植戶參加了這場別開生面的培訓會。說是“別開生面”,是因為這場技術培訓會沒有培訓講師,全程通過該村設置的大數據為民服務平臺視頻聯系功能開展講座。
“若是以前,邀請縣里專家來講課,不僅要看專家的時間,而且路途較遠,來回接送也不安全;現在好了,自從村里有了大數據為民服務平臺,我們可以通過平臺預約專家,專家利用中午或者晚上時間就能通過平臺給我們講課。”三董新村負責人董東海說。
董東海所說的大數據為民服務平臺是白橋鎮政府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專門委托一家高新技術企業開發的集成化服務平臺。平臺通過和衛生健康、社會保險、農業服務、信訪司法等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將相關的服務資源整合到數字化平臺里,群眾若有相關服務需求,可直接到村委會辦公室登記需求信息,村干部將群眾需求信息錄入到為民服務平臺,平臺直接將信息轉達到相關部門,這樣服務部門接到信息后,就可安排時間通過平臺為群眾提供服務。這樣群眾不用出村就能辦理一些業務,省時又省力。
“不僅可以提供技術培訓,像村里的矛盾糾紛調解、法律咨詢等等,我們也可以通過平臺對接相關部門,從而為群眾提供服務,矛盾在村里就可以得到化解,村莊的發展環境更加穩定了。”董東海說。
東董村的董大爺有兩個兒子,原本以為可以頤養天年的他,最近卻遇到了煩心事兒。兩個兒子因為贍養老人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村干部在得知董大爺的情況后,通過大數據服務平臺對接了鎮司法所,司法所為董大爺聯系了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的律師。律師通過為民服務平臺的視頻連線功能,為董大爺及其兩個兒子進行了調解,律師不僅為他們普及了專業的法律知識,而且還用發生在身邊的小故事為董大爺的兩個兒子講道理。經過律師的調解,董大爺的兩個兒子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握手言和,一致表示將盡自己最大努力贍養好老人。
除了線上服務外,大數據為民服務平臺還會將已登記的群眾訴求事項通過屏幕進行滾動顯示,哪些已辦結、哪些未辦結一目了然。“這樣更加方便督促相關部門加快辦理進度,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今年以來,大數據為民服務平臺為群眾提供免費義診2次、送藥服務36次、提供法律服務14次,真正讓群眾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便民服務。(濟南日報 記者:張素芬 郝倩 李冬陽 張群 通訊員:李福英 蔣民明 朱超 王雨露 閆家明)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