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美顯
濟陽區回河街道吳寨村種植水培菜。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聯合印發《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要求以信息化驅動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農業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云在轉,數在算。數字化、智能化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已成共識。當數字化改革的大風從工業吹到農業,地里田間該是怎樣一幅畫面?
“一塊屏”革新耕種方式
過去抬頭看天,如今低頭看屏,種好西瓜,瓜農陳鳳英心中有“數”。
“秘訣就在我們的產業園里。”陳鳳英口中的產業園是濟陽區仁風富硒蔬菜數字產業園。據產業園負責人張文波介紹,產業園利用物聯網、5G等技術開發了數字化農業園區信物融合綜合管理操作系統,建設583臺物聯網傳感器(包括檢測類340臺、智能控制類212臺、智能監控31臺),每個大棚裝有攝像頭和傳感器。“在這里可以了解每個大棚的空氣溫度濕度、大氣壓力、葉面溫度、土壤濕度、PH值和每個大棚作物的生長情況,如果超過設定溫度,系統會自動報警。”
“升降棉被、通風、澆水、施肥等‘重活’通過手機操作即可完成。”瓜農鄭逢利隨身的手機就是他的工作臺,一部手機管理園區49個蔬菜大棚,系統會“告訴”他什么時候澆水施肥、需要澆多少水施什么肥。還可以通過大棚環境溫濕度的控制減少病蟲害,做好提前預防,減少農藥使用。鄭逢利自豪地表示,西瓜的含糖量、硒含量以及西瓜重量都可監可控,甚至可以精準了解哪一個西瓜成熟了。
“一堆數”打破生產限制
種菜不見土,葉菜按棵賣。
走進濟陽區回河街道吳寨村,只見一棟棟溫室一字排開,棚內一排排“漂浮”在水床上的生菜葉片肥厚、鮮嫩翠綠。
“這是以植物工廠模式種植的水培生菜。”技術人員劉霞說,可別小看這水培種植,通過科學的數據分析,嚴格控制光照、養分等,生產出的生菜完全達到綠色、生態、有機標準。
劉霞介紹,這里的蔬菜全部是使用無土栽培技術生產的水培菜,從源頭杜絕可能來自土壤和水的污染,同時不使用農藥、化肥和激素,致力于生產最健康的食材。“我們瞄準消費升級,對發展都市農業、智慧生態農業充滿信心。”
水培蔬菜項目無土壤、不灑藥,依靠營養液和人工光照,通過物聯網高精度環境控制實現蔬菜連續生產,不受季節和氣候影響,可實現全年生產,大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一張網”顛覆組織結構
種地是職業,下地就是上班。夏日漸長農事忙。商河縣許商街道的高標準農田里,農機穿梭、無人機飛舞,物聯網系統猶如“天眼”,監測墑情、蟲情等,守護萬頃良田。
“大家的職業就是農民,下地就是上班。”許商街道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張佳佳告訴記者,這里是該縣成方連片面積最大的糧食生產項目,4000余畝沒有一個田埂。從施肥到撒藥,從澆水到農機,全部實行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據介紹,這是當地近兩年探索的黨支部領辦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流轉農民土地,統一購進的良種、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聘請職業農民進行專業生產。“我是從河北專門過來的,合作社提供集體宿舍和統一服裝,大家按點上班、集體行動,扣除農戶的土地流轉金和其他生產成本后,跟合作社進行五五分成,一年凈收入有個十來萬元。”
“一個電話”改變農村生活大數據進小鄉村,農民生活享受科技紅利。
“丁零零……”商河縣白橋鎮三董新村便民服務平臺的電話響起,號碼提示是村里楊大娘的家庭來電。值班的工作人員接起電話,“您好大娘,有什么能幫到您嗎?”“我前兩天摔著腿了出不了門,今天發現高血壓藥快沒了,我也沒有衛生室的電話,能麻煩你們給聯系聯系不?”“好的,沒問題。”了解到她的情況后,工作人員通過便民服務平臺,將電話轉接到村里的衛生室。衛生室負責人詢問情況后,查看其用藥情況和診療記錄,為其配好藥,不一會兒就將藥品送到了老人家的手里。
這是該村數字化便民服務平臺的服務場景之一。該村位于白橋鎮東北部,距離鎮區較遠,又多為留守在家的老人,經常因為搞不清楚業務,而多跑冤枉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該村探索設立數字化便民服務平臺,通過和衛生健康、社會保險、信訪司法等部門簽訂合作協議,將相關的服務資源整合到平臺里。群眾只需撥打平臺服務熱線并告知訴求,工作人員便會分門別類地將電話轉接到相關業務部門,為群眾提供相關服務。
“村里老人居多,許多人不會用手機,所以我們為他們專門配備了電話。電話設計非常簡單,只需輕輕一按電話的按鈕,即可將電話接到服務平臺的值班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所有來電人的求助事項都將在平臺上登記并滾動顯示,哪些已辦結、哪些未辦結一目了然,這樣更能方便地聯系相關部門加快辦理進度,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此外,平臺還與市、縣的醫院合作,定期為群眾提供免費的視頻診療服務。當在外的游子聯系不上留守的家人時,也可撥打平臺的服務電話。接通后,平臺就會自動顯示來電人的具體家庭地址以及戶主姓名,以便村“兩委”人員到來電人家中查看老人的情況。
“村民們的低保金、小麥直補等有多少,都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一目了然,現在還有黨史學習教育板塊。”在這里,“數字化”不再是互聯網公司里高大上的概念,而是家門口辦事的便捷窗口。
數字化,改變了農民的耕種方式、生產組織方式,也重塑了農民的生活方式,讓農業農村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隨著信息加速整合共享開放,越來越多的大數據轉起來、用起來,廣袤的田野上將繪就更多“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壯闊新圖景。(濟南日報 記者:郝倩 張群 通訊員:劉姝琪 周志昊 門波)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