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曹亮
大眾網記者 趙曉丹 濟南報道
5月28日,是豪放派詞人“濟南二安”之一的辛棄疾誕辰884周年紀念日。這位誕生于濟南的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在濟南留下了深刻印記。在他誕辰之際,記者來到了他的故里高新區四風閘村。
提升改造一館一林一樓一樹
打造稼軒文化風貌帶
走進四風閘村,一棵粗壯的古槐樹吸引了眾人的注意。“相傳這個是辛棄疾幼時親手種下的槐樹。”村里82歲的老人孟凡智告訴記者。這棵古槐樹,像一位長者,見證著四風閘村的發展變遷,訴說著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豪邁一生。
四風閘村作為辛棄疾的故居,如何利用好這個大IP助力鄉村振興,是四風閘村委一直在摸索的道路。
“我們計劃在古槐下設置辛氏祖籍源脈碑,打造辛氏族親尋根文化IP。同時,在碑前設置祭祖廣場滿足祭祖活動需要。”臨港街道四風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如虎說。
四風閘村計劃以老槐樹為紐帶,打造時光長河特色之路,記錄辛棄疾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西側設置石碑廊,內側以石刻形式陳列展示辛棄疾所著詩詞與臨港片區歷代出土的石刻文物。石碑廊東側修建書法廣場,以水為墨、以地作紙,為村民及書法愛好者練習書法提供場地。
“預計今年九月底就能施工完成,十月份正式與大家見面。”王如虎告訴記者,通過利用辛棄疾紀念館、辛家墳舊址、任氏民居、800歲古槐等傳統文化資源,四風閘村將積極創建和美鄉村省級示范村,通過提升改造“一館一林一樓一樹”,打造稼軒文化風貌帶。
產學研融合發展
促進村民戶增收5萬元
穿過麥田,記者來到濟南市心之樹研學教育基地。人還未到,便聽到身穿漢服的孩子們正在齊聲背誦“沙場秋點兵……”
據介紹,心之樹產學研勞動教育項目總投資100萬元,土地流轉達 600 余畝,2019年開始,這里逐步從單一的果樹種植轉向多產業綜合發展。項目采取以研促學、學游相濟的方式,引導學生開拓視野、啟迪智慧、熔煉團隊、提升素質。打造勞動實踐為核心和利用毗鄰辛棄疾紀念館的區位優勢,打造配套研學課程,吸引了周邊各學段的學生前來研學拓展。
“研學基地每年為村民提供長期或短期的就業崗位100余個,促進村民戶增收5萬元左右,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打實地為群眾帶來了紅利。”心之樹研學基地負責人李曉文說。
臨港街道自恢復設立以來,提出了打造“五個臨港”(樞紐臨港、產業臨港、文化臨港、和諧臨港、生態臨港)的戰略目標。近年來,臨港街道利用獨特地理優勢和人文環境,通過黨建引領“農-文-旅”融合發展,統籌整合鄉村資源,以和美鄉村示范村建設為著力點,把自然生態、文化資源轉化為鄉村旅游產品,重點打造了四風閘和美鄉村、張越家心之樹研學基地、徐寨田園綜合體等特色品牌,構建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進百姓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弘揚稼軒文化的愛國精神和浩然正氣,讓稼軒文化進一步扎根臨港、耕耘臨港、發展臨港。”濟南高新區臨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副主任劉尚健說。
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