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新黃河記者:王錚 王倩
既有“福祿壽喜”之意,又有“人生四大喜”之情。四喜丸子,被人們賦予了美好的寓意。今年46歲的濟南人畢研峰,大學畢業后開始學做四喜丸子,如今已成為省級非遺項目四喜丸子的第五代傳承人。他曾在一天的時間內賣出近5000個丸子。
“攪拌肉餡的溫度維持在-2℃”
中午時分,位于濟南市縣西巷的四喜居餐廳內已座無虛席,空氣中夾雜著絲絲肉香。只見食客們坐在方桌前,一口米飯就著一口肉丸,吃得意猶未盡,滿足感十足。畢研峰則站在豐盛的菜品旁邊,熟練地將一個個丸子放入碗中,遞到顧客手里。“我們這兒的丸子,幾乎是每位顧客的必點菜品。”他邊說邊忙活,額頭上滲出了密密的汗珠,平時每天能賣一兩千個丸子,要是在節假日,一天最多能賣四五千個。
在店內的墻上,掛著一幅黑白色老照片。石板路鋪成的道路上人來人往,兩側店鋪林立。“看到那個‘德景園’的招牌了嗎?就是四喜居的前身。”畢研峰指著照片最右側的一家店鋪說道,德景園最早成立于1890年,在濟南西門里大街,也就是現在的泉城路位置。那時候不僅做丸子,還做一些其他的菜品。到了1980年,又搬到了衛巷口,差不多在貴和那個地方,同時也改名為四喜居。
四喜居的創始人,是原“德景園”四喜丸子的第三代傳承人張希福。而畢研峰正是張希福的女婿。原本就喜歡做飯的他,得到了岳父的真傳。除了家傳秘方調料,制作四喜丸子還有一個秘訣,那就是要在低溫的環境下攪拌肉餡。“攪拌的過程會使肉餡升溫,導致做出來的丸子松散,不緊致。”他告訴新黃河記者,早先是用冰塊給手降溫,現在他制作了一種恒溫機器,可以將溫度控制在-2℃,這個溫度下攪拌出的肉餡口感是最好的。
“用祖傳的13味調料制作丸子”
凈、錘、斬、切、剁、攪、團,經過7道步驟后,一個個圓圓滾滾的四喜丸子就做成了。隨后下入80℃的溫水中定型,等漂浮起來后再撈出放進高湯,加入調料,經過20分鐘翻滾后,便可以端到食客面前了。
畢研峰做四喜丸子時,選擇的是豬前肘肉,2分肥肉,8分瘦肉,同時要將肉皮去掉。在之前沒有機器的年代,需要將肉放入石槽,經石錘20余分鐘的錘打后,才會進入到下一個步驟。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肉質的口感勁道彈牙。“石錘得有30斤,錘打的時候也有講究,需要帶點旋轉。”他做了一個錘打的動作,這個步驟非常耗費體力,時間一長,磨得手上全是繭子,而且肩膀酸痛。
看似簡單的四喜丸子,有13味調料,是老一輩傳下來的獨特配方,比如豬肉變成肉泥的過程中,需要加入雞蛋清、少許淀粉、花椒水等調味料。這些調料加多少,是有講究的。“說是秘方,其實還是那些調料,只不過有固定的配比,不同配比做出的丸子,味道也是不一樣的。”他說道,就像加淀粉,加少了丸子捏不成個,加多了吃起來有一股淀粉味,這個劑量要把握好。
同樣是肉丸,提到四喜丸子,就會有人想到獅子頭。兩者究竟有什么區別?畢研峰向記者科普了一番,獅子頭的肉是粗斬細切,里面有肉粒,而四喜丸子的肉餡是肉糜狀,沒有明顯的肉粒,“做獅子頭肉的肥瘦比一般是三七或四六,烹制過程需煮兩到三個小時,味道清香軟糯,不同于四喜丸子的口感咸鮮。”
“做四喜丸子需要沉下心來”
從1890年至今,已經過去了134個年頭。將一道菜做上百年的時間,是一種情懷,更離不開老百姓的口碑。“丸子不錯,還是之前那個味兒。”50多歲的王先生對著畢研峰豎起了大拇指,從小他就喜歡吃這里的丸子,毫不夸張地說,他是吃著四喜居的丸子長大的。
守著百年品牌,畢研峰也曾痛苦過。五六年之前,年輕人仿佛對傳統老味道失去了興趣,開始追求新潮的口味。看著年輕顧客群體的逐漸流失,他夜不能寐。有一次,當他看到品嘗潮汕牛肉的顧客絡繹不絕時,頓時靈光一現。為什么不能做一些年輕人沒吃過的丸子呢?容不得半點耽擱,他到南方學習當地丸子的制作方法。回來后,結合濟南特色制作了泉水鮮魚丸、豬肉脆骨丸、黑椒牛肉丸等系列丸子。一經推出,吸引了大批年輕群體嘗鮮。
在學習制作丸子的過程中,畢研峰想過偷懶,覺得有些制作步驟可以省略。“一開始沉不下心來,但事實告訴我,只要省略一個步驟,做出來的丸子味道就不一樣了。”他告訴新黃河記者,四喜丸子之所以能流傳這么久的時間,因為他是魯菜的經典菜,寓意美好,是重大節日的必上菜。他做四喜丸子,就要傳承老的做法和味道,容不得半點馬虎。
如今,畢研峰已經在濟南開了4家四喜居快餐店,每天能賣出兩三千個丸子,在節假日期間,甚至能賣出近5000個丸子。每當提起四喜丸子,他的心中總會涌起一股難以言表的溫暖與親切。它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一種情懷,對過去的懷念。
濟南時報-新黃河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