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曹亮
大眾網記者 魏俊怡 曹博宇 濟南報道
1月15日,濟南市人大代表,濟南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宗明接受大眾網·海報新聞專訪。劉宗明代表表示,在濟南市政府報告2025年部署的11項重點工作中,第五項是“聚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融合發展,著力塑造新動能新優勢”,這對于來自高校的代表來說,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關鍵連結點和集中交匯處,對于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創新與融合發展責任重大。濟南大學作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綜合性大學、山東省高水平大學“沖一流”建設高校,特別是作為以濟南城市命名的唯一高校,更要緊密圍繞省市共建發展機遇,扎根濟南、融于濟南,堅持用教育科技人才的改革創新與融合發展服務濟南。
用教育改革提升與濟南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適應度
劉宗明代表表示,要通過學科專業的優化調整,推動社會用人、學生就業的供給側改革,更好地與地方的經濟社會需求適應。學校近三年停招本科專業12個、撤銷5個,使理工科的招生人數達到60%;學位點建設更加適應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近幾年獲得的物理學、水利工程、計算機科學于技術、社會學等博士點,都是濟南市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須的;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增至8個,其中化學學科進入前1‰,也有助于相關產業的發展。
2024年通過與濟南的鏈主企業、頭部企業共建省級未來技術學院1個、專業特色學院2個、現代產業學院2個,培養的學生更接濟南的“地氣”;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實施本科數字教育行動方案,轉型升級專業11個,更好地服務數字濟南建設。
通過擴大招生數量,提高培養質量,為濟南提供更多的優秀畢業生。2024年,學校省內錄取最高位次進入2萬+,畢業生總體去向落實率94%以上(比去年提高2個百分點),本科畢業生升學率超過34%(比去年提高1個百分點)。統計顯示,近十年學校平均每年從濟南招生1030人(其中走讀生640人),近六年平均每年留濟南學生2930人,這既是對濟南的教育貢獻,也是對濟南人才的貢獻。
用科技創新提升與濟南戰略新興產業的契合度
劉宗明代表提到,要積極構建服務濟南區縣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學校出臺《服務濟南行動計劃(2023-2027年)》等,2024年在省屬高校中率先成立“濟南大學服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院”,統籌推進服務濟南區縣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百校萬企萬師雙進”行動,學校服務濟南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目前,學校與濟南全部區縣建立合作關系,與機床二廠等企業聯合共建校企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60余個,選派60余名干部教師掛職或擔任科技副總。
用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體的效果可以概括為:服務的項目更多。2024年度學校與濟南市246家企事業單位簽訂技術開發、咨詢、服務合同266項,合同金額6325萬;簽訂技術轉讓合同41項(實現專利轉化51件),合同金額3918萬;與濟南市企業簽訂的合同數占到全年總數的52%(合同額占到全年總額的55%),說明學校社會服務的重心還是在濟南市。服務的成效更好。更多對接濟南的大企業、鏈主企業、頭部企業,如政府報告中提到的恒元光電12英寸光學級鈮酸鋰晶體,就是學校轉讓的專利成果,該成果入選2024年度“山東好成果專報”榜單(共10項)及濟南好成果提名榜單;與山東鷹格信息簽訂3000萬元技術轉讓合同,實現了學校高價值成果轉化新突破;學校與濟南市的企業2024年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服務的平臺更高。2024年度學校獲批山東省重點實驗室11個(實現省重點實驗室數量翻倍),其中與濟南的鏈主企業聯合共建省重點實驗室7個。
實施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工程項目服務濟南。2023年和2024年連續兩年獲批濟南市市校融合發展戰略工程項目立項數居駐濟高校第一位,項目內容針對市委市政府確定的重點任務,圍繞濟南市傳統產業提質升級、戰略新興產業成長、未來產業生成等領域,聯合濟南市域單位,為濟南市培養引進各類急需人才,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工業強市發展戰略,為校城深度融合發展不斷貢獻“濟大力量”。
用人才智力支撐提升對服務濟南的貢獻度
劉宗明代表表示,要深化人事、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實現人才引育規模和質量的雙提升。學校近年出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讓人才進得來、留得住、能施展、出成果。濟南大學2024年的人才引育工作實現了新突破,引進優秀中青年博士等各類人才103人,其中海外人才31人,新增長江學者等國家級人才11人(1長江、2CJ講習),其中自主培育國家優青等國家級人才6人;新增省級人才20人,其中自主培育省級19人。
創新人才共引共享,推動人才向經濟社會發展集聚、向重點產業和行業企業集聚。首創“校企合作提需求+校企攜手引人才+校企共同配政策+校企聯合做考核”的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機制。該機制被寫入濟南市《關于加快駐濟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深化市校融合發展戰略的若干政策措施》進行推廣,并被人民日報、大眾日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省領導給與了肯定性批示。因此,濟南大學引育的人才既是學校的,也是濟南市的。
下一步,濟南大學將全力構建與強省會建設緊密結合的高水平大學辦學體系,把濟南大學的學科、專業、人才、平臺優勢與濟南市的產業和文化特色相結合,以實際成效為“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作出新的“濟大貢獻”。
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