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孟彤暉
責任編輯:張帆
村民屋子里掛滿晾曬的葫蘆
大眾網記者 孟彤暉 肖陽 濟南報道
葫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備受喜愛的符號,它的形狀圓潤,底部鼓滿,給人一種安穩、踏實的感覺。“葫蘆”與“福祿”諧音,因此,在民間常用葫蘆來表示“福祿”,深受百姓的喜愛。
1月26日,大眾網記者走進濟陽區仁風鎮王家村黨委書記王元榮家中,看到一個個飽滿勻稱的葫蘆,它們圓潤光滑,經過了嫻熟的打皮工藝,全須全尾,“龍頭龍須”俱全,小的排成列掛在墻上,大的屁股挨屁股放在桌上,均已風干良久。“這是2024年7月收成的葫蘆,我自己留了幾個,因為這是我們村第一年種植葫蘆,留‘福祿’圖個好兆頭。”王元榮表示。
據了解,2023年前,仁風鎮王家村一直走的是傳統的種植模式,農村物以小麥、玉米為主。“我們村是鄉村振興先行村,通過黨委政府牽線外出到聊城學習、參觀,又結合本地的氣候、土壤,感覺我們村子也非常適合種植葫蘆,就將葫蘆的種植模式‘復制’回來。”王元榮表示。
資料圖:2024年7月份,已經成熟的葫蘆還沒有采摘
雖然是復制的“成功經驗”,但之前沒有接觸過“葫蘆種植”的王家村村民還是免不了心里打鼓……已經學習到的成熟的葫蘆種植技術以及濟陽區本身優渥的土壤條件,給村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從2023年4月份種植到7月份豐收——王家村第一批葫蘆試點田取得的了圓滿成功。一時間,王家村村民的家里,葫蘆掛滿院落,大大小小的葫蘆在陽光下分外耀眼,一派豐收的喜悅。王元榮說:“從種植葫蘆來講,打破了我們村的種植模式。小規模的種植卻為村集體帶來6、7萬塊錢的收入。”
資料圖:2024年7月份,村民正在加工葫蘆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土壤條件,王家村種植的葫蘆皮質厚實,形狀勻稱,龍頭粗壯。青皮葫蘆一下架就被來自各地的客戶采購訂走。但也有的客戶采購的是已經加工晾曬好的葫蘆,葫蘆加工是個細活,如果不及時打皮,新鮮的葫蘆會出現斑點、甚至爛掉。剛摘下來的新鮮葫蘆,首先就需要用機器進行去皮處理。
沒有打皮機怎么辦?王家村村民給的答案是“現造一臺”。王家村村民看著網上找來的圖紙,幾番琢磨,耐心調試,不久,一臺基于風扇集合鋼絲等材料的“葫蘆打皮機”便嶄新“出爐”,葫蘆打皮機的加入進一步加快了葫蘆的加工精度、速度,葫蘆也得以賣出更好的價格。
資料圖:2024年7月份,村民在自家庭院里晾曬葫蘆
如今,王家村的葫蘆已經大豐收,村民臉上露出了笑容,村集體的收入也高了。王家村從傳統作物到經濟作物的轉變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最開始就是我倆在這負責葫蘆的種植,不僅有一份事兒干,還有一份收入。”仁風鎮王家村村民告訴記者。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下一步,王家村將繼續完善葫蘆種植模式,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增加葫蘆種植品種,將小葫蘆做成大產業,在延伸產業鏈上下足功夫:積累好仁風葫蘆的口碑,學習技術將葫蘆進行浮雕、透雕以及烙畫等文創加工,以文化元素賦予葫蘆更高的經濟價值。
如今,一只普通的白皮葫蘆售價不到10元,但加工后卻可以賣出幾百甚至幾千元的高價,更可以實現由傳統“葫蘆加工”到“文化創意”的轉變。未來,仁風鎮將打造一條從種植、雕刻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實現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民增收、文化傳承的“三贏”。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我們要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引進更多新品種,拓展銷售渠道,升級文創產業,增收致富,讓村民的生活更有奔頭。”王元榮說。
資料圖:2024年7月份,豐收的喜悅
初審編輯:孟彤暉
責任編輯:張帆
在2025春節到來之際,為助力區縣博物館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盤活館藏文物資源,1月23日,“玉·見吉祥——館藏古代玉器精品展”在章丘區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由濟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章丘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濟南市博物館、章丘區博物館承辦,展期將持續至6月8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