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
清晨,幸福柳下,王舍人實驗小學教師徐欣正在為學生講述紅色故事,在孩子們心中播撒愛黨愛國的種子;下午,云臺山旁,蘆南村書記助理于達程正在蔬菜大棚里,手把手教群眾大棚使用方法;夜晚,玉河泉畔,彩石第一書記們正在研究發展壯大鄉村產業路徑,胸前的黨員徽章在路燈下熠熠生輝……在歷城區,廣大黨員干部如同華山上的松樹般向下扎根、奮斗奉獻。
6月30日上午,歷城區召開“迎七一”一線黨員干部座談會,來自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經濟發展等五類基層一線的10名黨員代表齊聚一堂、座談交流,總結在各領域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經驗做法,印發了《歷城區黨建引領“五線賦能”行動》方案,示范帶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用黨建“紅色引擎”激活發展新動能。
筑牢堡壘,激發黨員先鋒“內動力”
港九路北起港溝立交,南至南山界與S317連接,是沿線村民日常出行和貨物運輸的必經之路。為加快項目建設,歷城區成立港九路建設項目臨時黨支部,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方式,強化理論武裝,示范帶動職工群眾學在一線、干在一線,利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形式,集思廣益解決項目施工難點,為項目高效推進筑牢了組織基礎。“我們在項目管理、安全生產、質量管控等關鍵崗位都設置黨員先鋒崗,黨員學在前面、沖在前面,其他職工群眾也會跟著我們大干快干。”項目臨時黨支部袁凱典說。
黨員教育管理是黨的建設基礎性經常性工作。歷城區將“一體化構建黨員教育全鏈條”作為區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突破項目,構建“歷城紅途”黨員干部大教育格局,編撰《紅色歷城》人物卷、案例卷、印記卷3冊本土教材,高標準建設39個現場教學點,串聯起9條教育培訓線路,充分運用全景展示、語音播報等技術開發“云上紅途”小程序,全面提升黨員教育管理的針對性、實效性。近年來先后完成黨員集中教育全覆蓋試點、“燈塔—黨建在線”山東黨員網絡學院試點任務,打造出省級示范基層黨校,以高質量黨員教育鍛造歷城先鋒隊伍。
流動黨員活躍在項目建設、產業發展等各個領域,是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的難點和重點。歷城區創新“422”流動黨員管理模式,在14個街道打造流動黨員之家5個、流動黨員報到點110個,區分“結對共建類”“商圈樓宇類”“創業孵化類”等精準施策,引領50余名流動黨員向流入地黨組織報到。
服務民生,架起黨群“連心橋”
“曹書記,以前咱們社區周邊一片荒涼,連個雞蛋也買不到,現在超市、衛生院、食堂就開在家門口,真是放心又方便!”在城市之光社區生活服務驛站開業當天,居民王大姐對社區書記曹佳說道。城市之光社區是2021年新建社區,面對社區成立初期配套差、環境臟、投訴多的現狀,曹佳懷著“社區怎么建,居民說了算”的設想,開展了六輪的“你想要個怎樣的社區”大走訪大調研,針對反應強烈的就醫不便、公交出行難、寶媽就業難等問題,發動居民參與、多方協調資源,實現了居民在黨群服務中心就能實現就醫、就餐、培訓。除此之外,積極探索社區自我造血路徑,與50余家入駐商戶簽訂“公益+社會化”服務協議,為居民提供100多個就業崗位,與中石化聯合運營社區生活服務驛站……真正把黨群服務做到居民的心坎上。
社區是深化基層治理、服務居民群眾的主戰場。歷城區擦亮社區“礪社”品牌,打造“礪社學堂”社區實訓基地,常態化開展書記論壇、社會工作者技能培訓、掛職鍛煉等工作,不斷提升隊伍專業化水平。指導104個城市社區完成黨群服務中心功能提升,新開放5000平方米社區陣地,全面落實“24+4”延時開放。推動47個社區建立社區基金,建立283個“幸福家園”村社互助項目,打造王舍人街道恒大城社區創客空間、鮑山街道城市之光社區“家門口的58同城”等12個優質服務項目,推出“拾光夜校”“睦鄰市集”等品牌活動,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為進一步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水平,歷城區深化“精網微格”建設,制定《歷城區關于深化網格黨建工作的實施方案》等制度文件,優化建立網格黨支部1375個、網格黨小組2855個,掛牌黨員中心戶5352戶,實現網格黨組織全覆蓋。同時圍繞化解群眾關心關注的物業難題,開展物業領域突出問題百日攻堅專項整治,圍繞投訴量大的公共設施維護、物業服務質量不高等4類問題重點攻堅,化解具體問題5000余項,打造出中海瓏璽、南方物業等省級示范項目。
助力振興,激活發展“新動能”
走進蘆南村,村民居住的樓房鱗次櫛比,蘆南鄉創基地、桃花嶺上民宿、中小學研學基地等建筑拔地而起,蘆南村的農場已經成為全市市民觀光打卡地……蘆南村的發展離不開村書記賈虎平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奉獻。“面對蘆南的貧困,我深知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核心力量在黨員干部。只有建強黨組織,才能打破貧窮循環。”賈虎平帶著村“兩委”積極踐行“兩山”理論,通過經濟補償等方式,關停8個采石場,開展封山造林行動,讓廢棄的禿山“披綠煥顏”。創新提出“黨支部+合作社+企業”發展模式,大力推動“農文旅”三產融合發展,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通過多方協調籌措資金,實現213戶村民全部搬遷上樓,做到“三固定”“三保障”。在他的帶動下,蘆南村連續20年實現“零發案”“零上訪”,形成了集現代農業、產品研發、觀光旅游、科普教育、會議培訓于一體的城鄉融合新業態。
經濟發展是“民生之源”,歷城區打破區域壁壘,優化資源配置,大力推動建立12個跨村聯建試點,覆蓋106個村,健全綜合黨委運行機制,整合各級財政資金5900余萬元,推動建設聯合產業項目47個,帶動村年均收入增長3萬元,打造出“清荷”、“源秀港九”等跨村聯建示范帶動典型,有關經驗做法被《人民日報》宣傳報道。
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無數的第一書記閃爍著耀眼的光輝。歷城區組織130余名駐村第一書記成立6個“服務聯盟”,打造第一書記“駐‘歷’講堂”學習品牌,組織交流研討活動90余次。同時建立“1+1+N”幫扶體系,組建320余人的鄉村振興人才顧問團,不斷充實駐村幫扶力量。組織104個城市社區與幫扶村結對共建,創新打造“第一書記共富超市”雙線平臺,開展特色農產品進社區、第一書記助農大集等活動180余場次。
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
濟南不僅是“天下泉城”,還是山東唯一的綜合性“中國軟件名城”。2025年,AI技術蓬勃發展,這場技術革命顯著助推了濟南軟件企業的產品迭代升級。其實,AI技術影響的不只是軟件開發。10年前,移動互聯網改造了硬件;而今,AI大模型要“重做一遍硬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