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郊蓋韭是指起源于濟南西郊,陽畦栽培、最初依靠風障和草苫或葦毛覆蓋保溫、冬春供應青韭的一種栽培方式,故名“西郊蓋韭”。濟南西郊蓋韭栽培始于明末清初,據考已有300余年栽培歷史,在清代中葉已是濟南名菜,解放后與唐王白菜、北園芹菜并稱濟南“三美”,年均產量達50萬公斤,是濟南傳統蔬菜之一。其栽培方式獨特,色、香、味、形俱佳,素有“千里香”之美稱。民間流傳著“聞香捉盜”的趣話:韭為鄰所盜,隨聞香而至獲之。據傳西郊蓋韭曾進貢于皇宮,以滿足封建帝王的奢欲。
二十世紀以前,明末清初,濟南西郊初步形成菜區,就有蓋韭種植。二十世紀初至解放前,西郊菜區繼續向西延伸,到1936年,西郊菜田發展到800畝左右,其中蓋韭、大根白菜、黃瓜、山藥、蘿卜等品種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市的50%以上。新中國建立后,農民種菜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包括蓋韭在內的蔬菜種植面積逐步擴大。1958年人民公社以后,由于受大煉鋼鐵的影響,蔬菜生產無人過問,進入蓋韭生產最困難的時期。1964年蔬菜生產恢復正常,是建國后蓋韭生產的又一個好時期。“文革”十年動亂,蓋韭等蔬菜生產發展緩慢。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后,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導下,蓋韭又出現了生產的高潮,基本實現了周年供應。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紀末這段時期,是西郊蓋韭發展的黃金時期,西郊蓋韭年種植面積一度達到了一千畝以上。進入二十世紀后,西郊蓋韭種植面積迅速減少。一是隨著國家交通迅猛發展和商品經濟快速發展,使蓋韭失去了原有的價格優勢;二是隨著濟南市經濟快速發展,菜農掙錢門路越來越多,棄菜改行的較多;三是城市發展擠占了絕大部分蓋韭種植區,西郊蓋韭種植區面臨著繼續西移或者絕跡的不利局面。
為了恢復濟南蓋韭這一歷史特色品牌,在已退休的原槐蔭區蔬菜局局長、高級農藝師陳冠昌同志的倡導下,2004年濟南盛農種苗有限公司在段店鎮大金莊西部租地30余畝,對西郊蓋韭進行保護性種植開發,并于2005年元月邀請區鎮農口科技人員等成立了課題組著手開展工作,旨在挖掘整理傳統栽培技藝,進行保護、科學改進和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基地蓋韭現已注冊為“家家樂”牌,已于銀座集團等超市建立了供貨關系,發展了多家固定會員消費單位;并且每逢元旦、春節等節日,有多家單位和個人爭相訂購作為福利發放或禮品贈送親朋好友,供不應求。2009年5月,被濟南市廣大市民評選為泉城消費者最喜愛的十佳特色農產品之一。2010年被認定為槐蔭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推薦閱讀
-
元旦將臨,由濟南文旅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的“一湖一環”燈光亮化工程在緊張調試,27日晚,大明湖、護城河及周邊的寬厚里、百花洲迎來全面試亮燈,燈光盛宴中的泉城顯得格外靈動。護城河黑虎泉附近的泉水地磚燈,踩上后會出現一圈圈水波紋效果。[詳細]
-
12月27日,章丘火車站改造提升工程開工儀式舉行。據了解,目前的章丘火車站設施陳舊、空間狹小,已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出行需求,成為影響章丘區發展的瓶頸。火車站片區與繡源河片區、赭山片區、明水古城遙相呼應、緊密相連,共同構建旅游集散樞紐和舟行、步行、騎行引人...[詳細]
-
12月27日24時,濟南市二環東路南延以及二環南路東延項目試通車,世界上最大的八車道隧道群集體露面。為了解決這部分公交問題,在二環南路、二環東路延長線中,濟南市交通委下決心要在二環路隧道內和高架快速路上通公交車,而且是通BRT快速公交。[詳細]
-
大眾網濟南12月27日訊12月28日零時,濟南二環東南延長線試通行,濟南105公里高速路快速路互聯互通,閉環成網。2.旅游路南側公交專用出入口1對,屬于公交車專用匝道,向南進入二環東快速路,向北下到二環東路地面道路。[詳細]
-
到12月底,隨著濟南市二環東路南延和二環南路東延快速路的試通車,濟南快速路“閉環成網”達到了105公里。” “之前工業北路非常擁堵,從全福立交到郭店立交需要一個小時,我們都不敢去,現在走高架二十分鐘就行了。[詳細]
-
日前,濟南市政府印發《關于完善城鎮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完善濟南的住房保障制度,推動住房保障方式逐步向以租賃住房補貼為主轉變。通知同時要求,平陰縣、濟陽縣、商河縣以及章丘區、濟南高新區、市南部山區可參照本通知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