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趙曉丹
“明星村”孝直村是平陰縣第一個全國文明村。
上世紀90年代,平陰縣孝直鎮孝直村獎勵村辦企業經理奔馳汽車的事情曾轟動一時。那時,村里的齒輪廠、缸體廠、軸瓦廠等村辦企業紅紅火火,產品銷往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村辦企業帶動村集體收入達六七百萬元。
如今,那張已經泛黃的獎勵奔馳車的照片留在了村志上,“紅紅火火小30年”的村辦企業也進入了轉型陣痛期,甚至進入了停擺狀態。
雖然現在處在轉型的陣痛期,但工業項目轉型再慢也得轉。一方面,孝直村騰籠換鳥吸引新的項目進來盤活原有廠房,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另一方面,村里也希望能夠挖掘出新的產業,重振孝直村經濟。在濟南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平陰五隊的積極對接下,過去村民瞧不上眼的蔬菜大棚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
一步步摸索著干 西紅柿能趕上春節上市
從濟菏高速孝直出口下高速走不多遠,十多個大棚就會映入眼簾,這里就是孝直村去年9月份開始建設的蔬菜大棚。在春暖式大棚內,村民們正在使用小型旋耕機種下土豆。土豆和白菜是孝直鎮東部匯河平原幾個蔬菜專業村種了多年的蔬菜,第一次種大棚的孝直村也選擇了這一作物。在冬暖式大棚,長到半米多高的西紅柿已經掛了果,春節前,4個大棚的西紅柿就能上市。
別看孝直鎮是全市農業大鎮,但鎮駐地的孝直村卻是地地道道的農業落后村。20多年前,孝直村也種過菜,但最終以失敗告終。如今,孝直村再建大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甚至村里都沒想到會有這一天。
在農業大鎮里沒有走發展農業這條道路,里面是有緣由的。紅紅火火的村辦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本村村民遠遠滿足不了,還得從外面招工。村民只要想工作,不用出村,村辦企業就全都滿足了。一個月下來,一般的崗位收入三四千元,賺得多的崗位一個月能拿到五六千元。與投資大、見效慢、風險高的農業項目相比,村民覺得,在村辦企業干活的收入更穩當一些。
村干部更是如此。除了村里的事務外,很多村干部都到了村辦企業從事車間管理工作,真要下地干活,還真是沒干過。
到村開展服務后,濟南市鄉村振興服務隊平陰五隊對孝直村村辦企業進行了一次大調研,看到了孝直村多年以來依托機械加工集群企業,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工業基礎,以及作為平陰縣第一個全國文明村擁有的文化傳統好、民風孝順直實、人文資源豐富等優勢,但也看到了幾近停擺的企業、無力償還的外債以及空置的廠房等現在比較突出的問題。服務隊積極把村內閑置資源向外推介的同時,也在幫助孝直村積極謀劃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把過去輕視的農業重新拾起來,發展現代農業,為孝直村鄉村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成為服務隊開出的一條對策。借助2019年市財政資金扶持村集體經濟項目的契機,服務隊幫助孝直村積極申報。孝直村申報的項目也成為平陰縣唯一一個通過審批的項目,獲得了80萬元扶持資金。
選好了位置,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106畝,孝直村建起了6個春暖式大棚、4個冬暖式大棚。“離著社區近,用工不愁。離著高速口近,運輸方便。”多年經營企業的經驗這時派上了用場,關于大棚的選址,大家首先考慮的是用工和運輸。
西紅柿大棚開啟了孝直村轉型之路。
彎路沒少走 幾畝白菜賣了一萬多元
不管對孝直村村干部還是服務隊來說,大家都是種大棚的“門外漢”。
來自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的服務隊副隊長蔣波說,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可沒少走彎路。一開始,大家對什么是冬暖式、什么是春暖式這些蔬菜大棚的種類都不懂,更別說其他的了。因為棚內常年是高溫高濕環境,建大棚的鋼管必須是防銹的鍍鋅鋼管才可以。等到鋼管運到現場,大家都傻了眼,與廠家協商,退回廠里重新加工才解決了問題。在大棚的進出口,當初只考慮車輛進出大棚了,沒考慮日常工人進出,只能在大門上開了一個小門,又在每個大棚的外面新建了一個斗房,方便人員進出的同時減少大棚內的溫度向外擴散。
“過去大家都沒干過,想不到這些事。對服務隊來說,種大棚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蔣波說,村里特意從外面聘了一個常年種西紅柿的技術員從事大棚的日常管理,開始一步步摸索著干。
去年四五月份開完動員會,孝直村黨委副書記、村主任張文波也在猶豫,對大棚到底能不能賺錢心里沒底。到了9月份,項目資金批下來了,這時,再說不干那是真不行了。
但因為是收了玉米后才開始流轉土地,大棚建起來之前,總不能讓地閑著。于是大家就商量著在地里種了好幾畝的白菜。因為錯過了種菜的時節,就把其他村里不要的白菜苗拉回來,一棵棵栽到地里。在大家的細心管護下,加上趕上了白菜的好行情,邊建大棚邊種的幾畝白菜賣了一萬多元。
雖然“第一桶金”一萬多元與建設大棚已經投入的200多萬元資金來說是“杯水車薪”,但不管是服務隊還是村干部,都比開始時信心更足了,建設進度也快了不少。
“先把這10個棚搞得像模像樣,讓村民看到搞大棚也能賺到錢再說。”幾個月下來,盡管已經有不少人看到大棚成了規模,來詢問承包的事情,但張文波都婉拒了,“可以新建大棚給你們,但這10個棚,可是俺們轉型的試驗田哩,不能往外承包。”
村辦企業形成了機械加工產業集群。
干活試驗田見到效益 再發動村民入股
面對建大棚這一曾賠過錢的“傳統項目”,剛開始,已經習慣了在村辦企業打工的村民并不買賬。為了帶動更多村民加入進來,孝直村把農業合作社股份定為300元一股,村集體再一股配上120元,這樣一股就能達到420元。即便如此,村民熱情也不高,入股的村民才20多戶。
“我們商量后,覺得現在不再發動村民入股了,等大棚見到效益了,再帶著愿意入股的村民干。”張文波說,這也是自己婉拒很多想承包大棚的人的原因。
“別看現在現場看起來亂糟糟的,很多來看過的村民都說這已經不錯了,這才建了兩三個月呢!”指著正在播種土豆的大棚,蔣波說,現在6個春暖式大棚也種上了土豆,把菜種上后,下一步再修好路,配上水肥一體化的滴灌,讓這里也有個農業產業園該有的樣子。
大棚一側的陽光玻璃溫室也是大家寄予厚望的一處亮點。“結合孝直村遠近聞名的直實文化展示,在溫室里種上各類花卉,帶動人們前來采摘蔬菜、買花、體驗農事活動,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蔣波告訴記者。
新建大棚的同時,大家沒有忘記幾家正處在困難中的村辦企業。“因企施策,因地制宜,找到企業走入困境的原因,解放思想,轉變思路,積極走出去、引進來,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寬銷售渠道,增加優勢產品覆蓋,實現企業破繭重生。”這是服務隊下一步的打算,也是孝直村這個明星村正在突圍的方向。
1月30日,濟南全運村中央廣場一家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體驗店開始試營業。如果算上近期開業的特斯拉恒隆店和此前的蔚來汽車萬象城店,新能源汽車在濟南商圈門店布局的趨勢日漸明顯。[詳細]
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關于保障企業穩崗穩產和外來留濟人員就地過年的十二條措施》。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朱牧表示,濟南將對補貼申報工作和企業生產情況、用工情況全程開展監督抽查,對存在造假、截留行為的企業,按照規定實施失信懲[詳細]
為確保春節期間農民工穩崗留工,從1月28日-3月28日,濟南將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十送十留”活動。濟南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黨委成員、副主任楊勇剛介紹,“送培訓留職”鼓勵在濟南行政區域內所有注冊企業的內設培訓機構開展各類培訓,對取得相應證書的,按規定落實500[詳細]
上世紀90年代,平陰縣孝直鎮孝直村獎勵村辦企業經理奔馳汽車的事情曾轟動一時。選好了位置,從村民手中流轉土地106畝,孝直村建起了6個春暖式大棚、4個冬暖式大棚。”這是服務隊下一步的打算,也是孝直村這個明星村正在突圍的方向。[詳細]
1月31日,新時報記者在濟南中建駕校見到了正在練車的趙家生,他正坐在一輛名為“夕陽紅”的特訓教練車上。” 等到過了年,趙家生就要預約科目二、科目三考試,早一天拿證,就能早一天帶老伴兒出去看風景。[詳細]
主動上門問計問需,實現辦稅服務周末“不打烊”,堅持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優化稅收營商環境……2020年以來,國家稅務總局商河縣稅務局立足本土的企業情況,聚焦服務小微企業,以組建稅收顧問團隊“一對一”幫扶、拓展“非接觸式”服務方式、打造“周末不打烊”加時服務[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