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于泊升 見習記者 王詩玥
“好家伙,今天還整出朦朧感了。”崔紅軍邊說邊按下快門,抓拍正在湖面扭動身姿的一群“小伙計”……近日,黃河濟南濼口段熱鬧了起來,從遠方南下越冬的首批白天鵝飛臨濟南,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觀賞。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不斷實施推進,濟南啟動一批重大生態保護項目,通過空氣質量實時檢測、建設黃河郊野公園、沿黃生態共保聯治等舉措保護黃河下游生態廊道,為天鵝在濟南棲息越冬提供了保障。
天鵝飛抵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南范村上空(圖/薛平華)
我與你不期而遇
濟南與白天鵝相約20年
“老伙計,今年又看到你們了。”
趙紅渠蹲在鵲山龍湖的湖邊上,兩只天鵝在離他五米的水面上擺弄著翅膀,水面頓生一片漣漪。這是他第六年追拍越冬天鵝了,他和天鵝的淵源說起來算是一場“偶遇”。六年前的十一月底,趙紅渠在鵲山一帶拍攝一種號稱“鳥中佐羅”的小猛禽,在灘涂區轉場時無意間發現了一隊白色的天鵝從蘆葦蕩游出。
“那個游姿太美了,純白的驅干在黃河水面上像仙子一樣。”趙紅渠回憶起第一次與越冬天鵝的偶遇時,眼神閃爍了起來,當時有一只幼崽落單掉隊,被遺落在了岸上,趙紅渠抱著它跑出去一公里才找到了天鵝群。和其他人不同,趙紅渠追拍天鵝不單單是站在某個點位上抓拍,他經常走到最靠近天鵝的位置,在那里等待它們游來。“我認識它們,它們也認識我。”在草叢和蘆葦的深處,一只紅嘴天鵝歪著腦袋朝趙紅渠的方向望著,上午九點的鵲山龍湖,此時只能聽到相機快門的閉合聲以及不時傳來的幾聲鵝鳴。
無獨有偶,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薛平華追拍越冬天鵝也有一定年頭了,七年前,他在濼口險工一帶發現了白天鵝,從此每年立冬之后便開始盤算天鵝飛來的日子。16日凌晨,薛平華早早地從家里出來,凌晨五點就到達了位于濟南市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的黃河沉砂池,讓他驚喜的是今天早上起了一層霧氣,水面上有了煙波浩渺之感,按照他的說法,只有早早地起來才能拍攝到第一縷暖陽下白天鵝優美的姿態。
不到九點,沉砂池大橋上就聚集了一幫攝影愛好者,大家都是趁著一層霧氣來抓拍,“之前拍了幾天了,都是在天氣好的時候,這次拍水霧中的天鵝。”看到有人過來后,薛平華拿出手機向他們展示自己鏡頭中的白天鵝,因為天氣比較冷,他的手機界面明顯卡頓,周圍的幾位攝影師也在不停地打哆嗦。
“冷是冷了點,但一年中天鵝飛抵濟南就這一次,不能錯過自然界里這些優美的姿態,說起來它們來濟南越冬已經將近20個年頭了。”薛平華說。
白天鵝結成隊在黃河濟南濼口段湖面游弋(圖/薛平華)
10月底飛來,翌年4月離去
小天鵝“長個”只需35天
“每到春節前,總能看到兩三只天鵝在這里生崽,然后大天鵝帶著剛剛出生的小天鵝練習怎么飛,笨拙的樣子看起來跟咱們人沒什么兩樣。”山東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崔紅軍望著河面感慨道。
這批天鵝從每年10月底至翌年4月來到濟南起步區,一直到12月初完全達到高峰。每年到這個時候,崔紅軍和攝影協會的朋友們都會來到這里進行拍攝,而拍攝天鵝產卵更是許多攝影師的夢想,雌天鵝每年能夠產下2、3枚卵,然后雌鵝孵卵,雄鵝守衛在身旁,一刻也不離開。
它們的繁殖期主要棲息于開闊的湖泊、水塘、沼澤、水流緩慢的河流和鄰近的苔原低地和苔原沼澤地上,冬季主要棲息在多蘆葦、蒲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大型湖泊、水庫、水塘與河灣。除此之外。濕草地、水淹平原、沼澤也可以看到它們,一般只需要35天左右,小天鵝看起來就和大天鵝沒什么兩樣了。“可惜了,天鵝產卵一般都是在越冬之前,不然必須得記錄下來。”人群中一位攝影師遺憾道。
數只天鵝組成小群,排成一字或人字隊行,邊飛邊鳴。“最多的時候能看到七十多只天鵝,有帶隊的,有跟著飛的,它們很講究秩序。”說著,崔紅軍又把鏡頭對準湖中的天鵝群,迅速按下了快門,連續多年的拍攝讓它對這些“小精靈”充滿了感情,回想起這些年的拍攝經歷,他忍不住笑了起來。
天鵝從遠方越冬來赴一年之約,每年之中只有這幾個月能夠見到。崔紅軍認為,天鵝是有靈性的,他們重感情、有團隊意識,就像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天鵝能來咱們這兒過冬,黃河有多好,天鵝是知道的。”崔紅軍笑著說。
來濟天鵝數量逐年遞增
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助力城市吸引力提升
“今年來的數量比往年明顯增多了!”崔靜珠感慨道。這幾年,他幾乎跑遍了黃河濟南段的各個角落,從景物到生物,他的鏡頭里無奇不有,在拍攝鳥類活動中崔靜珠明顯感受到了濟南近年來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不斷實施推進,濟南市啟動了黃河生態廊道示范段建設,開展鵲山及周邊環境的提升工程,加強黃河沿線生態濕地保護提升。在保障黃河沿線生態多樣性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系統完整性上,濟南統籌保護區域水系、岸線、濕地、林地等自然資源,逐步恢復河流水系生態環境。
除此之外,濟南發揮省會經濟圈一體化建設優勢,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濟南市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目前基本建成,獲取省會經濟圈7市空氣質量實時監測數據900余萬條,沿黃兄弟城市濱州、東營召開了黃河生態保護經驗交流會,以廣利河森林濕地公園、天鵝湖蓄滯洪工程等項目為示范,共同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濟南段黃河、小清河、玉符河、西部濕地、龍湖濕地的自然環境得到很大改善,每年冬季龍湖濕地都有天鵝于此遷居,2020年達到了八十多只,往年零零散散只有二十幾只。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不斷實施推進,給濟南的生態帶來了重大變化。”山東省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張彥麗認為,加強黃河下游生態廊道建設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一項重要任務,隨著近兩年的休養生息、自然修復,黃河濟南段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空氣質量和水體質量的改善是白天鵝飛往濟南的重要原因,也體現了黃河濟南段生態修復的成果。
山東半島城市群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增長極,濟南作為沿黃中心城市,在生態保護上除了自然修復外,也進行了人工干預,通過一批重點項目建設來推動生態保護,比如目前關注程度較高的黃河郊野公園建設。“人為對自然的活動減少并退出,再加上輔助性措施對于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大作用。”張彥麗說。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旋
11月15日上午,在濟南市歷城區的歷享央廚內,飯香撲鼻,一箱箱熱氣騰騰的午餐,已整裝待發為轄區有配餐需求的學校準備妥當。一份15元的午餐,可以吃到兩葷兩素,包括把子肉、麻婆豆腐、清炒時蔬,還有熱湯與水果等。今年,濟南市各區縣和各中小學根據中小學生午間就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