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張帆
大眾網記者 魏俊怡 通訊員 吳雪 濟南報道
小城“新”事多。近日,全國土壤墑情監測技術培訓班在平陰縣順利舉辦,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技術骨干們走進平陰縣孝直鎮的田間地頭進行考察交流。
這場國家級培訓緣何“選中”平陰孝直?
而一粒小麥、一棵菜苗的成長故事又能有多少傳奇?
帶著探究,記者走進此次培訓現場教學的理想地點——孝直鎮尋找答案。
徐徐微風中,田野里綠波蕩漾,一條條平坦筆直的道路織就四通八達的路網,萬畝麥苗無聲地拔節生長,一臺臺監測設備正將各項數據發送到農田管理的數字大腦——孝直鎮高標準農田監管云平臺。
來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數據信息中心,就像是抵達了孝直鎮“智慧農田”的領導駕駛艙。指尖輕觸,一個可視化大屏、一套系統,便將氣象、土壤、蟲情、孢子、視頻、水肥一體等統計的各種類型的信息協調整合到一起,以“一張圖”的形式對農田農情進行實時監測。
從這里出發,延展至孝直鎮的每一塊農田、每一家農戶以及扎根在這片沃土上的每一家生態農業企業,這便是孝直鎮創新設計的“1+3+1+N”孝直智慧農業“一張圖”體系。“1”個數字底座;農村管理、農業生產、農民服務“3”大功能板塊;“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場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機服務、農村金融等“N”個智慧農業應用場景,一次采集,實時更新,多方共享,匯聚融合,無限使用,在孝直鎮的田野上不只有希望,更有實實在在的智慧守護。
農業智慧化轉型有了數據支撐,農民成為“新農民”,農活也有了“新方式”。近年來,平陰縣大力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畦灌、溝灌、噴灌、微灌、集雨節灌、抗旱保水、管理節水等節水種植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保護性耕作、農藝節水保墑、適當調整種植結構,選育耐旱新品種,發展節水農業。
而孝直正是其中“農”墨重彩的一 筆。
在孝直鎮和圣苑社區的麥田里,記者有幸目睹了“地埋式”滲灌技術的神奇之處。輕輕挖開約30厘米的土層,便能清晰看到那些精心鋪設的滲灌管,它們宛如一條條生命之脈,靜靜地滋養著這片土地。與這些滲灌管相配的是一套先進的智慧節水集成系統。這套系統不僅擁有智能配肥的功能,更能實現遠程控制,通過地埋滲灌直接將水、肥、藥、氣精準地輸送到農作物的根部,確保了每一分養分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經過嚴謹測算,這種地埋式滲灌技術與傳統漫灌方式相比,節水效果高達60%以上,節肥效果也達到了30%以上,而與地表式的滴灌相比,節水效果依然顯著,達到15%左右。不僅大幅降低水資源浪費,采用這種地埋式滲灌技術的小麥更是平均增產5%到10%。
利用可降解生物“甲殼素”液體地膜技術,增強土壤微循環,解決“白色污染”問題;通過地埋式滲灌節水技術實現水肥藥氣一體化;利用無害化綠色種植技術保障土壤健康與高效種植;生物土壤改良技術則改善土壤結構,增強保水能力,實現土壤健康可持續……作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孝直鎮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應用精準高效灌溉方式,用更少水,打更多糧,以“數”謀“新”,探索出了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智慧高效節水增糧”新模式,為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孝直鎮孕育出一片生機盎然的現代農業圖景。而在平陰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上,農業創新實踐層出不窮。孝直鎮只是平陰以新質生產力為引擎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縮影。
作為濟南市唯一的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近年來,平陰縣全面融入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持續強化沿黃農業科技創新力量,在生態循環農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研發集成一批水肥一體化、無公害農藥應用、生物防治病蟲草害、農業生產資源化利用、秸稈糞污收集還田等技術,實現了種植、養殖、加工、環保相結合,有效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提高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目前,平陰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6.76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9.5萬畝,成為濟南市農業綠色發展的新高地。
黃河從北方滾滾而來,“擁”著平陰匯入華北平原,這一巨流為“她”帶來無盡的滋養,也賦予“她”更深的責任與使命。
恰逢其時、恰逢其地。在平陰,傳統農業與智慧農業交相輝映,一粒種子到一顆“芯片”演變升級,鄉村記憶和未來科技有機銜接。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會”種地到指尖上輕輕一點的“慧”種地,放眼平陰的沃野田疇,數字農業技術已覆蓋“耕、種、管、收、藏”各個環節,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平陰田野上的蓬勃生長。
初審編輯:肖陽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