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
大眾網記者 范明昱 濟南報道
5年前,濟南超算科技園從一片荒蕪中拔地而起;5年后,濟南超算科技園周邊匯聚起近20家科研院所、30余家科研平臺,90余家企業,集聚110余支科研團隊、4000余名科研人員,逐步發展成為產城深度融合、宜創宜業宜居的新城區。5月9日上午,“以‘算’賦能 ‘圈’出未來”濟南超算科技園建成5周年新聞發布會創新圈專場召開。沿著時間脈絡,一幅超算創新圈建設發展蝶變圖緩緩展開。
108天“拔地而起”,刷新“濟南速度”
2018年底,歷城區以建設齊魯科創大走廊為契機,啟動“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科技園”(以下簡稱:濟南超算科技園)建設工程。濟南超算科技園占地面積328畝,總建筑面積61.5萬平方米,總投資105億元,經過108天的緊張施工,科技園21萬平方米的一期工程主體完工,圓柱形超算中心主樓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和一流的質量品質拔地而起,刷新了重大科技工程建設的“濟南速度”。
2019年5月9日,也就是5年前的今天,濟南超算科技園暨國際首個超級計算科技園區宣布開園啟用。2019年11月,由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擔任名譽院長的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在濟南超算科技園揭牌,隨后,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泉城省實驗室、海康威視北方總部等相繼入駐,濟南超算科技園逐步成為齊魯科創大走廊科技騰飛的新引擎。
14.2平方公里的創新圈”“兩心四區六園”功能布局
2022年,歷城區全面推進“4433”工作體系,充分發揮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重大科學裝置輻射帶動,在齊魯科創大走廊核心地帶,圍繞數字經濟和生物醫藥兩大主導產業,規劃打造了14.2平方公里的“濟南超算數字經濟生態創新圈”,重點規劃了“兩心四區六園”功能布局。
“兩心”即超算中心、公共中心;“四區”即將創新圈整體劃分為數字產業區、院校聚集區、環山創新區、數字應用+品質居住區4個區域;“六園”即超算科技園、數字產業綜合服務示范基地、智能傳感器產業園、信創產業園、未來信息產業+數字創業孵化園、生物醫藥港等6個產業園區。
同時創新成立超算創新圈服務中心,統籌整個片區的規劃建設、招引服務,做好技術科研的“硬支撐”與政策服務“軟保障”的暢通結合,全力塑造“技術+人才+資本+平臺”的全要素產業發展生態。
90余家企業入駐,科技新城加速崛起
2023年初,占地407畝,總建筑面積64萬平方米的濟南智能傳感器產業園正式開園,首批鐳神智能、卡特加特等17家企業入園,成為超算與地方產業協同發展的突破口。7月7日,占地482畝,建筑面積約80萬平方米的濟南生物醫藥港正式開園,藥渡經緯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24個項目進行集中簽約。
這些只是創新圈產業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創新圈不斷豐富包含辦公、研發、生產等空間的產業載體功能,形成多個集科技園、創業園、產業園“三園同建”的特色產業園,隨著海康威視、旗幟信息、云知聲、中晶芯源、富燊平行、顯微智能、至晟干細胞等90余家企業入駐,數字經濟形成了集成電路半導體(傳感器)、信創網絡安全、人工智能三大特色產業鏈條,生物醫藥形成了醫療器械、精準醫療、醫美抗衰、細胞治療四大產業集群,一座面向未來的科技新城加速崛起。
搭建山河聯盟平臺,發展藍圖一繪到底
2023年,在市委領導下積極申報歐美同學會海歸小鎮(濟南·人工智能),以超算片區為核心區規劃了AIDC中心、AIGC中心、AI芯片研發設計及制造中心、AI大數據交易中心、AI智能硬件中心、AI場景軟件中心六大賽道;成功獲評山東省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正申報國家級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
2024年,濟南超算數字經濟生態創新圈綜合黨委錨定培育數字經濟和生物醫藥領域新質生產力這一目標任務,創新成立3大園區黨建聯盟,以“1+3+X”組織架構體系搭建山河聯盟平臺,資源共享、智慧共創,加強產學研等資源深度融合、產業鏈上下游共建、精神文化環境共創。在服務企業方面,布局軟件信息、科創金融、知識產權、人才培訓等企業服務業態,為企業提供從落地到建設再到發展的“一站式”“懂你的”服務,在基礎配套方面,園區建有雙路供電、特殊氣體站、污水處理站、冷鏈倉庫、動力站等,滿足企業多樣化需求,此外,順利聯合90余家產學研單位組建濟南市網絡空間安全市域產教聯合體,以點帶面構建形成產教研融合發展格局,加速“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四鏈合一。
5年時間,從無到有,從單一到集群,濟南超算數字經濟生態創新圈不斷集聚產業、人才、配套資源,生產、生活、生態齊頭并進,一個生態宜居樂業東部科技新城快速成長起來。未來,創新圈將深入秉承科技、產業、人才深度互動,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宗旨理念,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將創新圈打造成為匯集高知高智高能的數字高地、引領省會現代化強區建設的頭部引擎、融合未來與活力的現代生態圈,建成齊魯科創大走廊上的“科技新城”“數字新城”“生態新城”,形成帶動全市乃至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