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曹亮
大眾網記者 劉帥 濟南報道
槍林彈雨中造槍修炮,一窮二白時大干快上,改革開放后煥發新機……在創造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的偉大實踐中,國有企業是堅實的根基,為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們伴隨著這個城市生長,為這個城市宏大藍圖的實現培土夯基、立柱架梁;他們與時代同頻共振,在改革創新中激揚出新的力量。
在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十八大、二十大……每一個歷史發展的節點,都伴隨著濟南市國有企業的誕生、變革。這些老牌國企,歷經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風雨征程,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就,在濟南經濟發展的歷史上留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近年來,濟南深入實施國企改革,激發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老牌國企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煥發出新生機,在強省會的路上,依然扛牢國企擔當,延續著永不磨滅的榮光。
從“裝備中國”到“裝備世界”
伴隨著陣陣轟鳴聲,在濟南二機床的車間里,福特、大眾、比亞迪……生產線上標注著一個個耳熟能詳的知名汽車品牌。
濟南二機床自動化產品裝配現場
而在這現代化生產車間里,一臺“老英雄”的身影格外令人矚目——這是中國第一臺大型龍門刨床,誕生于1953年4月20日,也是濟南二機床輝煌發展的起點。
1953年4月20日,生產出中國歷史上第一臺大型龍門刨床
上世紀50年代初,二機床從軍品生產轉入民品生產,是當時中國機床工具行業“十八羅漢”廠之一。除了中國第一臺大型龍門刨床,中國第一臺機械壓力機、第一條全自動沖壓生產線、第一臺機械式五軸數控龍門鏜銑床、第一臺大型伺服壓力機……皆出自于這里。
如今,“十八羅漢”廠只剩濟南二機床一枝獨秀,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這家老國企實現了飛躍式發展。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機械壓力機的市場需求快速提升,濟南二機床經過不斷研發創新,形成了獨有的技術優勢,裝備了國內幾乎所有汽車制造商,奠定了行業龍頭地位。
2011年,濟南二機床走出國門,戰勝德國競爭對手,首次中標福特汽車美國本土工廠的大型沖壓線;2018年,濟南二機床先后贏得日產汽車美國工廠和日本九州工廠2條大型沖壓線訂單;2019年拿下法國標致雪鐵龍沖壓線項目,實現了美日歐市場全面突破,為中國制造在國際高端市場贏得了榮譽。
為法國標致雪鐵龍(PSA)提供的大型高速全自動沖壓線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迅猛,濟南二機床更是憑實力一舉拿下新能源汽車眾多沖壓生產線訂單,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90%以上,蔚來、理想、小鵬等幾乎所有“造車新勢力”用的都是濟南二機床的沖壓生產線。
制造業作為工業經濟的基礎和“脊梁”,是未來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曾經見證過中國工業的起步與發展,創造過輝煌歷史的濟南二機床,也必會抓住新一輪技術變革的發展機遇,繼續走在智能制造前沿,打造“大國重器”,擦亮中國制造的“新名片”。
老國企造出“國之重器”作為有著70多年歷史的企業,濟南重工曾依靠球磨機、脫硫磨等設備在行業內名噪一時。
1960年,濟南重型機械廠(濟南重工的前身)奠基儀式
濟南重工制造的脫硫磨煤機但是和很多老國企一樣,濟南重工在發展中一度面臨困境,需要找到一條富有活力的新路。
2008年前后,隨著濟南市提出“穿黃隧道”概念,濟南重工正式開始了與盾構機的“親密接觸”,在隧道建設裝備這一領域開始了全新的進軍。2015年1月,濟南軌道交通一期建設規劃獲發改委批復,這一消息讓濟南重工全面進入戰前動員狀態。從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到加快研發設計進度,再到盾構機項目的立項建設,11個月通力合作后,一只能在地底穿行、碾碎一切沙土巖石的鋼鐵巨獸——山東省首臺大直徑地鐵隧道盾構機,在濟南重工見到了天日。
這只鋼鐵巨獸被眾人稱之為“開拓一號”,并于2016年5月17日順利完成組裝調試驗收下線,迅速投入濟南軌道交通1號線王府莊站施工區完成始發,2017年11月順利完成1號線2.9公里的施工。
2016年,山東省首臺大直徑地鐵隧道盾構機在濟南重工下線“濟南造”盾構機未投用前,業界存在質疑,行業并不信任一個“跨界”企業的產品?!伴_拓一號”讓濟南重工和“濟南造”盾構機被市場接納,靠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濟南造”盾構機開始走向城市的各條地鐵線。
從嶄露頭角到成為行業新星,“濟南造”盾構機用8年時間走出本土,擠入全國市場。目前,全國有12個城市的地鐵建設項目,使用了“濟南造”盾構機。在北京、廣州、蘇州、南京等地地鐵建設現場,均可看到“濟南造”的身影。
去年11月,濟南重工制造的山東省首臺9米級盾構機“齊魯號”下線,這是目前山東省內生產制造的規格最大的盾構機。“齊魯號”盾構機的出現,讓山東高端裝備制造水平更上一層樓。
進入2024年,濟南地鐵建設速度加快,二期6條線路“捷報頻傳”,從今年開始,濟南每年都有一條軌道交通線路通車。作為地鐵建設的“開路先鋒”,“濟南造”盾構機頻頻亮相,在泉城地下數十米,數十臺盾構機掘出一條條“鋼鐵長龍”。經過8年發展,濟南重工已經“掘”出了一條新路。
衡器智造“小巨人”華麗轉身一百年前,膠濟鐵路濟南站站長張新階先生在濟南普利門外青年會附近創辦“美利公司”,開始研制磅秤,這就是金鐘集團的前身。
在一百多年的風雨歷程中,必須載入企業史冊的是1989年。這一年,國營濟南衡器廠固定資產僅500余萬元,卻要貸款投資1400多萬引進日本的技術和設備,走技術改造之路,轉戰電子衡器這片新藍海,并在1992年成立了濟南金鐘電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濟南市第一家改組的工業企業,此后三年間,金鐘國內銷售額、增長量、利潤率、產品質量等連續蟬聯國內冠軍。
濟南衡器廠
技術改造讓金鐘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也使得金鐘的產品結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生產機械秤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逐漸轉化為以生產電子秤為主的技術密集型企業。
此后幾十年的時間也證明,正是此舉奠定了金鐘今天在中國衡器界的地位。
近年來,伴隨著國家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兩大戰略的推進,各行業用戶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要求日益增長,金鐘制定了以“稱重技術為基礎、以物聯網、信息化為兩翼”的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依靠技術創新進行戰略調整轉型的成功之路,即:充分應用互聯網和信息化等新技術,將傳統衡器制造企業重新塑造成一個新型信息化服務供應商,讓新技術成為公司發展的新動能,實現公司業務從傳統衡器產品到系統集成和軟件開發綜合服務的重大轉型。
智能化電子汽車衡
技術中心、工程中心、軟件中心三大創新研發平臺,百余項自主知識產權,國家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技術143項以及65項軟件著作權……多年深耕研發鑄就的核心技術,助力金鐘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跨越發展之路。公司年度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8%,科技創新已成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
一百年來,金鐘雖歷經舊中國的風雨磨礪,但最終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改革開放的春風,由小作坊到私營,從公私合營到國營,從股份公司到集團公司,成長為國內衡器行業內物聯網、信息化方面的佼佼者。
初審編輯:范明昱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