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曹亮
大眾網記者 趙曉丹 濟南報道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為推動濟南人工智能產業提檔升級,實現發展“新飛躍”,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制定了《濟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以市政府辦公廳名義正式印發實施。7月9日,濟南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行動計劃》的相關情況。
《行動計劃》包括總體要求、重點任務、產業布局和保障措施四方面的主要內容。總體要求部分:提出到2026年,濟南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人工智能企業達到500家,人工智能算力規模(FP16)突破3500PFlops,形成50個人工智能通用、垂直領域大模型產品,累計培育300個以上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實施1000個以上人工智能示范項目,打造10個以上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3個以上人工智能示范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
重點任務部分:制定了4大行動、17項具體任務。一是產業基礎夯實行動。圍繞智能算力、數據要素、基礎軟硬件供給能力提升3項任務,加快推進濟南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推進行業數據互聯互通和基礎軟件開發。二是產業創新提升行動。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明確推動大模型研發、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加強智能產品創新研發和加強創新主體引育4項任務。三是應用賦能拓展行動。聚焦數字濟南建設,推動人工智能加速賦能千行百業,明確了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賦能與開放、人工智能+工業、人工智能+農業、人工智能+服務業、人工智能+數字政府、人工智能+數字社會創新應用6項任務。四是發展環境優化行動。提出推動產業集聚區發展、加強產業鏈協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設人工智能人才高地4項任務,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
產業布局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將打造以四個集聚區、多個產業園為主體的“四聚多園”空間格局,持續增強產業集聚效應。明確了引領全市發展的“四個集聚區”:濟南高新區整合匯聚創新資源,打造“技術創新策源地”;起步區探索建設大模型集聚基地、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元宇宙產業園等,打造“未來產業引領區”;歷下區重點開展人工智能技術、產品服務,打造“平臺賦能服務高地”;市中區重點推動場景建設和創新應用,打造“應用創新融合區”。同時,統籌歷城區、章丘區、槐蔭區等區縣的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生態,推動國家超算濟南科技園、智能傳感器產業園、百度智能云(山東)人工智能基礎數據產業基地等多個產業園區協同發展。
保障措施方面:借鑒先進省市的經驗做法,結合濟南實際情況,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資金支持、完善安全監管、營造良好氛圍四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增強《行動計劃》的指導性、實踐性,濟南市工信局開展了廣泛調研、學習借鑒和征求意見,起草過程中始終做到“三個堅持”:一是堅持高點定位、系統謀劃。圍繞“雙區”同建和建設“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高地和智能產業集聚高地”的定位,分別提出了構建“高算力(基礎層)+大模型(技術層)+強應用(應用層)”為引領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體系,形成高算力驅動大模型,大模型孵化強應用,強應用催生新業態,新業態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二是堅持應用牽引、創新驅動。牢牢把握新一輪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機遇,積極推動大模型技術、人形機器人等前沿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創新。聚焦數字濟南建設和新型工業化推進工作需求,以“AI泉城”賦能行動為抓手,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以及在數字政府、數字社會領域的創新應用。三是堅持對標先進,完善提升。借鑒學習北京、上海、廣東、深圳、安徽等省市相關政策文件,進行分析研究,充分征求相關部門、企業及專家智庫的意見建議,提出了強化智能算力供給、加強大模型研發、開展市級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示范區評選認定等創新舉措,在方向上更明確、優勢上更強化、措施上更細化、落實上更深化。
初審編輯:趙曉丹
責任編輯: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