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野生魚7塊、10塊”“唐王西瓜免費試吃”“來嘗嘗這個丑橘,水分好、酸甜口”……大集上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攤主賣得起勁,市民買得盡興。
6月30日,盛福莊大集搬遷至花園東路與崇華路交叉口的盛福不夜城夜市(舊址南面馬路對過),同時更名為“盛福大集”。大集于農歷三、五、八、十開集,營業(yè)時間為4:00至20:00,與此同時,盛福不夜城夜市每晚正常營業(yè)。
搬遷后的大集改為“早+午+夜”模式,現(xiàn)狀如何?7月8日,記者對大集進行了探訪。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王章華 攝
清晨探訪——攤主們四五點進場,熱鬧非凡
8日凌晨四五點左右,新黃河記者看到,一輛輛三輪車、面包車、輕型貨車陸陸續(xù)續(xù)進入了盛福大集。攤主們忙碌的身影在微亮的晨光中跳躍,新鮮的水果蔬菜、鮮活的海鮮肉類……應有盡有。
早上8點,市民王女士拎著剛買的蔬菜告訴記者:“一有集我就來這里買菜,挺新鮮。現(xiàn)在大集搬遷到這里,環(huán)境更好了,購物體驗也更棒了!”
大集攤位處,“支付寶到賬”“微信收款”的系統(tǒng)提示聲音此起彼伏。“原先馬路對過的那個有7個年頭左右了,搬了新址后,今天是我第3次來買菜。”家住附近的張老師對記者說。
“一開業(yè)我們就知道,因為就在旁邊,農歷三五八十嘛,我老家是江蘇的,就喜歡吃魚,13.8元買了4條野生魚,準備兩條紅燒、兩條做湯。”在附近工作的建筑工人張老師告訴記者。據(jù)介紹,魚攤經常中午就售罄了。
大集除了傳統(tǒng)的商品攤位,還有小吃攤位,也有小縫小補、盆栽、衣服、棉被制作等攤位,充分滿足了市民日常生活的各種需求。
白天趕集——貨品不少是攤主“自家產”
在200余家經營商戶中,果蔬攤位最多,有100余家;肉食攤位次之,20余家;水產攤位5家,豆制品面食、服裝日用品攤位均為20余家。
“這是濟南東部主城區(qū)最大的集。”大集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據(jù)了解,在大集中,不少攤主售賣的產品是自家種植的瓜果蔬菜,有商家一天銷售額在幾百元,也有的能達到近萬元。
“這是我們自己種的玉米,早上4點多起來,5點左右就到這里了。”83歲的梁老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每次帶的貨不多,賣完了就和老伴一起撤攤回家。“我常來買他家玉米。”在一旁的顧客點贊道。
37歲的金先生是一位年輕的蔬菜攤主。他表示自己的攤位每天銷售額在2000多元,生意比以前更好了。他笑著對記者說:“這里人流量大,地方也寬敞,比以前好多了。”
“西瓜免費品嘗了。”一位27歲的張姓小伙子告訴記者自己每天凌晨4點進場,家在唐王,這都是自己家種的西瓜,今天帶來了一車共一萬多斤。
和面、揉面、包餡、醒面、烤餅……一套流程下來,做一個餅大概三四分鐘。在大集的另一角落,來自博山的肉餅攤主、39歲的張師傅告訴記者,自從搬來這邊每天能賣兩三百張肉餅。
夜幕降臨——第二波小高峰守候夜市“煙火氣”
在一天的探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8:00到11:00、17:00至19:00是大集的高峰期,當夜幕降臨后,攤主便迎來第二波小高峰,守候夜市“煙火氣”。
“我在第二排,一進來就能看到。”銷售分割雞的44歲攤主李女士正在和過去的老顧客通著電話。她相信這個大集,“集大、東西多”,肯定會越來越好。
賣檸檬、橙子、丑橘的陳女士告訴記者,一天銷售額能達到1000塊錢左右。她笑著說:“剛搬過來時還有些不適應,但現(xiàn)在靠著馬路拉貨也比較方便。總的來說還行。”
來自濟陽垛石鎮(zhèn)的一西紅柿攤主告訴記者:“早上5點多出門,6點多到,帶了15桶過來,一上午賣完了。”
18點多,在夜間探訪中,還未離開的分割雞攤主李女士告訴記者,她這一天營業(yè)額為2000多元。來自崔寨的蔬菜攤主周先生告訴記者,一天銷售額有8000多元。
在探訪過程中,記者還發(fā)現(xiàn)許多市民下班逛完大集后,晚上又會來到夜市繼續(xù)消費。“盛福不夜城不僅滿足了市民的購物需求,還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家住八澗堡小區(qū)的劉先生說道。
從清晨的熱鬧非凡到夜晚的煙火氣再升騰,盛福大集不僅是一個集市、一個夜市,也成為了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陳雪碧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