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胡中喆
責任編輯:張帆
大眾網記者 魏俊怡 實習生 呂凡一 通訊員 崔鵬森 濟南報道
7月15日,中國郵政發行《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特種郵資明信片一套5枚(封套式)。表現內容有高級軍吏俑、鎧甲武士俑、綠面跪射俑、立射武士俑以及袖手俑,封套為秦始皇帝陵兵馬俑,計劃發行數量為65.7萬套。
據介紹,明信片1套5枚,選取了5個最具特色的造型,郵資圖分別采用局部畫面著重展現。設計師將凝固的雕塑與流動的彩塊構成畫面,渲染了兵馬俑的彩繪特色,將篆字“秦”與現代字“俑”遙相呼應,將對古人精湛技藝的敬仰寄托于明信片之上。
《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特種郵資明信片封面底圖為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出土時的照片,上面印有中英文《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封底為中英文的秦始皇帝陵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介紹。
(5-1)高級軍吏俑。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1976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高190厘米。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其共同的特點是頭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氣質出眾超群,具有大將風度。
(5-2)鎧甲武士俑。1976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一號坑。通高175厘米至180厘米。該俑挺身直立,穿右衽齊膝長襦,外披鎧甲,鎧甲前片長垂及腹,后片及腰,肩臂戴短披膊。小腿扎行滕,足穿履。頭頂的右側綰圓形發髻,上罩尖頂的圓形介幘。雙臂下垂,右手半握拳作持兵器狀。此俑反映出秦人高超的鎧甲編綴和制造技術。鎧甲的質地似為皮甲,是當時秦軍裝備的主流。
(5-3)綠面跪射俑。跪射俑均出土于二號兵馬俑坑東北角的弩兵方陣中。此方陣共有跪射俑160件,位于方陣的中心。它們服裝和姿態基本相同,都身穿交領右衽齊膝長衣,外披黑色鎧甲,脛著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綰圓形發髻。均作蹲跪姿,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側,雙目炯炯,凝視左前方。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狀。跪射的姿態古稱之為坐姿。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擊的兩種基本動作。坐姿射擊時重心穩,用力省,便于瞄準,同時目標小,是防守或設伏時比較理想的一種射擊姿勢。
(5-4)立射武士俑。立射俑武士出土于二號兵馬俑坑,是站立射箭姿勢的輕裝步兵俑,通高178.00厘米。立射俑頭頂右側綰圓髻,身著齊膝長襦,右足向左前跨出半步,雙足略呈"丁"字形,左腿微拱,右腿后繃;頭和身體微向左側轉,左臂側舉與身體呈45°夾角,手掌伸張,掌心向下。右手曲舉于身前,目視前方,做出拉弓射擊的準備姿勢。俑所持弩為木質,出土時已朽墜,僅遺留銅質弩機和箭鏃。立射武士俑反映了秦代遠程部隊弓弩兵的作戰方式,與跪射武士俑相配合,生動描繪了遠射作戰的情況。
(5-5)袖手俑。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6坑。K0006坑位于封土西南50米處,是在2000年發現的第6座陪葬坑,經全面發掘證明為一處中型陪葬坑,深度約6.5米,東西長約47米,南北寬約3米至12米,由斜坡道、前室和后室組成,呈東西向的中字形,總面積471平方米。此坑為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陪葬坑,因為在出土的12件陶俑中,包括8件袖手俑和4件御手俑。其中,袖手俑頭戴長冠,身高有1.9米左右,腰部懸掛著削刀和砥石,為秦代文官的基本形象。因此俗稱為“文官俑坑”。與兵馬俑完全不同,這些陶俑遠離鎧甲和武器,雙手挽在袖中,一幅文質彬彬又有些謙卑的形象,讓看慣了兵馬俑的人們更加感受到秦始皇陵內涵的深邃。
初審編輯:胡中喆
責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