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
1975年出生的魏華永是濟南市濟陽區垛石街道邢家村的一位村醫。三十年村醫路,他對病患一視同仁,堅持先看病后收費,攢下一抽屜欠條毫無怨言。
每年,魏華永都會按時為村里65歲以上老人做免費健康體檢,有一次大雪天氣摔了一身“淤青”還要爭分奪秒趕去治病救人。他追求醫術精進,面對病患質疑吵鬧,忍下委屈,報之以高超醫術消除病痛……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生命至上責任為重”的醫者精神,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隨叫隨到的“家門口120”。
1994年,在濟南衛校學習兩年后的魏華永回到家鄉邢家村,開始從事鄉村醫生工作。據他回憶,那個時候村里的年輕人,都是常年在外打工掙錢,碰見有良心的老板,過年之前還能把掙的血汗錢給結了,不然就連過年的基本開銷錢都湊不齊,村民平日里來看病都是記賬。
在被問及當時的困難是怎么挺過來的時,魏華永坦言當時自己家里條件也不好,在全家人的東拼西湊下,買了一張寫字臺,做了一個簡易的藥架子,就算正式“上崗”了。村民們都是“欠錢”看病,自己墊錢進藥材不說,生計也全靠家人的幫助維持著。“沒有村醫,村民買藥看病都要跑城里去,有時候刮風下雨,有時候農活忙,還要車費錢,有我在就能幫他們解決一些困難。”本著這樣樸素善良的初衷,魏華永一干就是三十年。
其間,他堅持給村民先看病后付款,對家庭困難暫時無法支付醫藥費的患者,他總是微笑著說:“先欠著吧,治病要緊。”許多年下來,辦公桌里攢下滿滿一抽屜欠條,他自己都記不清了,妻子有時埋怨他,為此吵過不少架,最終都在魏華永的勸慰下和解。“找老魏看病的都是父老鄉親,他們一生病我們心里也很著急,只要能給他們減輕病痛,我們就知足了。”現如今,深受魏華永感召的妻子,對他的“行醫作風”也是由衷的支持。
關鍵時刻顯擔當,他成了村民期盼的“家門口120”。“給您開的藥得按時吃啊!”“要戒煙限酒!”“最近有沒有按時運動啊?”等等,這樣的話語一天下來說得口干舌燥,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如此。三十年來,魏華永幾乎沒有休過一天班,因為他知道自己休息就意味著村民的病痛得不到及時救治。全時段“在線”的他,會每年定期上門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并將每一次查體信息詳細記錄、存入檔案,村里老年人有個頭疼腦熱都愛問詢魏華永,他儼然成了村里老年人的貼身健康顧問。
早上天還沒亮,病患們已經焦急地敲響了他的門,需要他上門為家中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輸液,到了半夜一點多還有病患在衛生室輸液,魏華永經常忙得一天都吃不上一頓飯,等餓的胃疼時啃兩口涼饅頭就繼續干活。有一次忙碌完一天剛睡著,村里的李大哥來敲門說家里老人高燒不退,意識不清了,當時剛下完雪路面結冰濕滑,魏華永趕時間給老人看病,一路上滑倒七八次,看完病的魏華永直到第二天才感覺渾身痛,發現膝蓋、胳膊有四五處摔出淤青,妻子心疼得眼眶里含著淚。
從業三十年來,魏華永從未拒絕過任何一位病患的請求,即使自己疲憊不堪,即使家中還有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顧。“看著有村民在病痛中無助掙扎,我心里就不是滋味,不盡我所能去幫助他們,晚上都睡不著覺。”就這樣,他日復一日、夜復一夜地忙碌在村醫崗位上,奔波在村莊的每一個角落,村民們親切地喊他“家門口120”。
在農村,像魏華永一樣干村醫一干就是三十年的非常少。因為在很多人看來,村醫所處環境差、身份低、收入少,有機會擺脫村醫身份是明智之舉。魏華永也有機會到城里條件好的醫院發展,但他選擇了扎根鄉村,為自己的父老鄉親消除病痛。從醫三十來,魏華永從未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成就,堅持不斷學習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他始終認為作為一名醫生,只有通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
記者:王靜靜 編輯:韓璐瑩 校對:冬平
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王逸群